動功是由古代相傳的導引發展而來的。它將行氣、漱咽、按摩、肢體運動相結合,形成了以動物象形運動和導引體操兩大類為主體的健身術。前者繼承了先秦彭祖導 引法的傳統,模仿各種動物動作進行鍛煉,有熊經、鳥伸、鳧浴、魚躍、鴟視、虎顧、龍導、龜咽、燕飛、蛇屈、猿據、兔驚、狼踞等等,以華陀五禽戲最為出名, 是現代氣功中大雁功、鶴翔莊一類的前身。後者是根據時人對人體生理醫理的認識而創作的,其主要動作有啄齒、漱唾、握固、咽津、頓踵、叉手、伸足、熨目、引 耳、摩面、幹浴、托頭、仰手、前推、後仰、振膝、引腰、卷臂等等。至南北朝時,這些方法大都組合成為一套套的術勢,形成了由叩齒、行氣、導引、按摩等分節 組成的成套的導引體操。陶弘景《真誥》、《登真隱訣》、《養性延命錄》,北周成書的道教類書《無上秘要》,宋張君房編輯的《雲笈七籤》以及道教煉養類書 《道樞》、《修真十書》中,都記載了這類方法。 道教中人很重視導引,修道者大都經常作這種功夫,意圖益壽而達到長生。導引典籍中列導引法千有餘條,而且各個宗派還自有秘法,總之法勢很多。陶弘景整理漢 晉以來諸法,若有《導引養生圖》、《導引按摩篇》,有關華陀五禽戲法勢的最早記載即見於《導引按摩篇》。《真誥·協昌期》收有魏晉道教上清派導引法數十 種,而以按摩頭部、五官功法為主。更值得一提的是《養生方》與《養生方導引法》兩部著作,其中收載了幾百種治病功法,且根據不同的疾病分門列類,這種將道 教養生本與祖國醫學相結合的嘗試十分可貴。正因如此,隋代醫學家巢方元所撰的《諸病源候論》中,絕大部份引用了《養生方》、《養生方導引法》所載的導引氣 功方法,成為一部我國傳統醫學與道教內煉術相結合的典範著作。後世流行的張三豐武當拳、內家拳、龍虎功、太極拳、八卦掌、行意拳等等,都是屬於道教導引動 功之類的煉養功,導引動功可以療病健身這是不必懷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靈修道法分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