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經》曰:食谷者智慧聰明,食石者肥澤不老(謂煉五石也),食芝者延年不死,食元氣者地不能埋,天不能殺。是故食藥者,與天地相弊,日月並列。 《老君道經》曰:穀神不死(河上公曰:穀,養也,能養神不死。神為五臟之神,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腎藏精,脾藏志。五藏盡傷,則五神去矣),是謂玄牝 (言不死之道,在於玄牝。玄,天也,天于人為鼻;牝、地也,地于人為口。天食人以五氣,從鼻入,藏於心。五氣清,為精神、聰明、音聲、五性。其鬼曰魂,魂 者,雄也。出入人鼻,與天通,故鼻為玄也。地食人以五味,從口入,藏於胃。五味濁,為形骸、骨肉、血脈、六情。其鬼曰魄,魄者,雌也。出入於口,與地通, 故口與地通,故口為牝也)。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根,元也。言鼻口之門,乃是天地之元氣所從往來也)。綿綿若存(鼻口呼吸喘息,當綿綿微妙,若可存,複 若無有也),用之不勤(用氣當寬舒,不當急疾勤勞)。 《老君德經》曰:出生(謂情欲出於五內,魂定魄靜故生也)入死(謂情欲入於胸臆,精散神惑故死也),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言生死之類各十有三,謂 九竅四關也。其生也,目不妄視,耳不妄聽,鼻不妄嗅,口不妄言,手不妄持,足不妄行,精不妄施。其死也,反是),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人欲求生,動 作反之,十三之死地也)。夫何故?以其求生之厚(所以動之死地者,以其求生活之太厚也。遠道反天,妄行失紀)。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 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焉(以其不犯上十三之死地也)。 《莊子·養生篇》曰:吾生也有涯(向秀曰:生之所稟,各有涯也),而智也無涯嵇(康曰:夫不慮而欲,性之動也;識而發感,智之用也。性動者,遇物而當足, 則無餘智;從感而求,倦而不已。故世之所患,常在於智用,不在性動也)。以有涯隨無涯,殆已(郭象曰:以有根之性,尋無窮之智,安得而不困哉。已而為智 者,殆而已矣向秀曰:已困於矣,又為以攻之者,又殆矣)。 《莊子》曰:達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為(向秀曰:生之所無以為者,性表之事也。張湛曰:生理自全,為分外所為,此是以有涯隨無涯也);達命之情者,不 務智之所無奈何(向秀曰:命盡而死者是。張湛曰:秉生順之理,窮所稟之分,豈智所奈何)。 《列子》曰:少不勤行,莊不競時,長而安貧,老而寡欲,閒心勞形,養生之方也。   《列子》曰:一體之盈虛消息,皆通于天地,應于萬類(張湛曰:人與陰陽通氣)。和之於始,和之於終,靜神滅想,生之道也(始終和則神志不散)。   《老君妙真經》曰: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故養生者,慎勿失道;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與生相守,生與道相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靈修道法分享 的頭像
    靈修道法分享

    *靈修道法*

    靈修道法分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