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目前分類:學修心得分享與探討 (45)
- Jan 13 Sun 2013 17:41
~ 醒 過 來 ~
- Jan 13 Sun 2013 17:37
一位老修道者的實修感悟 --
- Jan 01 Tue 2013 22:18
~ 為何會有冤親債主? ~
- Sep 21 Fri 2012 11:49
道家靜坐的一些方法
一靈獨覺法 當做工夫時,宜絕念忘機,靜心定神;提防動心起念,惟有一靈獨耀,而歸真返樸;此時便易入無為正定,山河大地。十方虛空,盡皆消殞,歸於寂滅。在一靈獨耀 境中,不可動心思量,才涉思維,便成剩法。故宜念起即覺之,心動卸止之。心本虛靈不昧,於修靜定工夫中,固須制其外馳;然不可入於昏沉寂滅;宜貫注全神, 集中一點,並保其一靈惺惺之境,妄心欲動時,即伏之不動,妄心已動時,即制之不動。要去欲起時,即攝令不起,妄念已起時,即予覺破,令不續起。故古謂: “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起是病,不續是藥。”念念覺破,便自可至無念矣。無念便無心,無心便近道,且亦登堂入室矣。當一心散亂,幻與雜念紛起,生滅 不停時,宜急用斬截法,截斷諸心,打殺萬緣。使心住心位,境住境位,心不外緣而內寂,境不內擾而外靜。及至一塵不染、一念不生時,則自虛靈不昧,澄澄自 知,雖寂寂而常惺惺,雖惺惺而常寂寂;一靈獨耀,神光曄煜,而得大自在力。 泯外守中法 儒門以“執中”為心法,並以中庸之道為天下後世倡。老子以“守中”為心法,丹道門庭修鏈更有“守中”與“守中黃”一訣法,心口相傳。佛家亦倡“中道”,主 捨空有二邊而行中道,最後雖主“中亦不立”,即中亦應舍,然仍以得證中道為修證要妙。故亦可以說,守中為三家共法。泯外守中之先,第一步須行“制外存中” 法,制外所以令外不入內,守中所以令內不緣外。泯外則不用強制防治外塵之干擾,而外境自泯,外泯則內景之中體自見。天地有天地之中,宇宙有宇宙之中,人心 有人心之中,理事有理事之中;得其中,固執而守之,守而勿失,便入道矣。丹道派則須配合八卦五行以“規其中”,複以中為玄牡之門,乃天地之根;故以“中 竅”為千古不傳之“聖竅”與“道竅”。 冥心守一法 仙經曰:“子欲長生,守一當明。”三家聖人教人,除以中為道體外,又複以一為道體。道本虛無。大而無外,小而無內;惟在此虛無中,有宇宙天地萬物,若無 “中”則上下左右,運行生息,俱無由立,亦無由維繫而至於不墜不滅。虛無不可窮不可見,以一見之。仙經謂“守一存真,乃能通神”者在此。老子曰:“道生 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萬物生於一,一生於道,故守一即可至於道。老子又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甯,穀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王侯得一以為 天下貞。”一者道之始生,而為萬物之母,故老子又有“守母”之訓,莊子有“我守其一、而處其和”之訓。守一為得一之階梯,乃入道之不二法門。冥心於一,合 氣於淡,則不二三,心不二三即定;行者於此,宜將牙關咬緊,死盡偷心,冥合於一,此為定心妙法。 系心守竅法 守中守一,為無形無相無位之道法,此守竅法,則為有形有相有位之道法。夫人心好動,易向外馳放,難得片刻安住;欲其冥極,殊不易言,於此時便可用系心守竅 法。系心守竅,亦即儒門之“收放心”工夫。當做工夫時,一覺此心已放,便應即予收回,系於竅中。初時,一住即放,一放即收;再收再放,再放再收;久久純 熟,自不馳放散亂,佛遺教經謂:“制心一處,無事莫辦。”心念一動,制令不起,微嫌有強勉意。佛家修止,有“系緣止,制心止,體真止”三止法,均所以息妄 想顛倒,歸於一切處無心、無念、無欲、無為,而以得解脫也。系心守竅,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均可守,初步則均以守下丹田為通則。惟亦有初下手即教令守眉 間,泥丸者,此亦名守黃庭法。亦有教守鼻柱、絛宮、氣海、海底、命門者,尤以教守玄關法為最神秘。道家守竅法,均有口訣,有工程,有火侯,有符度,有證 驗,有境界;惟此則過來人自知,不足以為外人道也。 虛心實腹法 老子曰:“虛其心,實其腹。”壺子謂“心不虛則神死,腹不實則命危。”心不虛極,則不能空靈,亦不能清明在躬。心無一物則物泯,心無一念則念泯,心無一理 則理泯,心無一事則事泯;如此則自一塵不染,萬境諸寂,心法雙泯,能所兩忘:而入於無何有之鄉矣!無論用空心空境法、存心存境法,或存心空境法、存境空心 法,總以求此心之能虛極靜 篤,空靈神明為要妙。至於“腹”字,乃指丹田,五行之土,為人之命寶。道家秘傳有“積氣實腹法”,有“聚氣實腹法”,腹實即所謂“丹田有寶”也。丹田有寶 後,尚有“采藥”“過關”“服食”“溫養“沐浴”“還丹”“神化”諸法,法各有訣。實腹者“坤”腹,虛心者“離”心;故有“實陰服食”與“取坎填離”之 方;此亦為交合心腎、變換陰陽之訣法。故曰:心處神來合,腹實命不枯。 心息相依法 即做功夫時,心不易制服,亦不易系住,欲其息諸亂想雜念,入於靜定境中,了不可得。於是而可采行此一工法,使心相依於息。相守於息。息行心行,息住心住, 息運心運,息止心息。心息相合,則心息一體。玄門有住息法,止息法,住心法,止心法;乃呼吸控制、氣脈控制、心理控制、精神控制之要道。迄乎萬境皆寂,一 念不生,人法兩空,能所雙泯時,使得見性入道,且自有“一陽來複後,天地盡皆春”之境界。此法初入手時,可與“凡息”相依,進乎中乘,可與“胎息”相依, 迄乎上乘,可與“真息”相依。真息乃先天息法,似有息而實無息,似無息而實有息,並使此息與天地之息合,而人心亦自與天地之心合矣。行此法切不可用心去 依,而以“似在相依似不依,似不依時又似依”為訣竅。修行人,開始亦可由通行之“數息法”與“聽息法”入門,久久純熟,再求次第深入。 凝神寂照法 凝神寂照法 則非在凝“凡神”,而在凝“元神”。凡神與元神之分,過來人皆可頓悟。寂照法初步可自寂照“凡竅”入手,久久不搖不動,即可產生元陽,激發真氣。再上一 乘,則可凝元神而寂照“玄元竅”(亦有以玄元竅為“玄關”者),此易入大定而生起“真火”,亦稱“神火”。(真火與凡火有別。丹家煉藥。多誤認凡火為用, 大誤。)此火能起死人而肉 白骨;有回天之功。惟不知“止火”之訣者,則易走火入魔,甚至火熾焚身,使人喪身失命,故修行人,又須懂得“防危杜險”之法。古者,聖人虛其心而實其照, 凝其神而寂其照;並以此為得靜定之要法。靜極則生意盎然,定極則別有天地;此不可思議境界,與佛家之寂滅境界,大有逕庭。禪宗修四禪八定九次第定,可由之 而胡心見性;惟與丹道門庭之定法有別,道門此法之訣要,主在“凝神所以內定其心,寂照所以內回其機。” 迴光返照法 回光法乃做功夫時,宜收拾精神,依照太乙金華宗旨所示:“於萬緣放下之時,惟用梵天∴字,以字中點存眉心,以左點存左目,右點存右目,則人兩目神光,自得 會眉心。眉心即天目,乃為三光會歸出入之總戶。”(按∴字即梵天伊字,謂日月天罡在人身。總戶為丹書所謂日月合壁處。)收拾精神,乃所以使周身之精氣神聚 於一處;回光乃所以使天地陰陽之氣無不凝,而日月天罡之光無不合。故經曰:“專一回光,便是無上妙諦。回光既久,此光凝結,即成自然法身。”“光已凝結成 法身,漸漸靈通欲動矣,此千古不傳之秘也。”天地萬物莫不有光,人身亦有光;心有心靈光,性有性靈光,腦有腦神光人佛家稱頭光),五官百孩,莫不有能,莫 不有神,亦莫不有光;得其神則生,失其神則死;其於光也亦然。回光即所以外回宇宙之光,內回心性之光,外回自然所發之光,內回形體所潛之光,會於眉心,而 住於泥丸;使內外之光,合而為一圓光。同時,並行返觀之法。返覯之法,乃所以用觀以養其神光也。天玄子謂:“玄門有“三回光法”“五返觀法”,向極秘惜不 傳。 息心止念法 人之心無時不動,動則散亂,而萬念紛飛,幻想交織,無時或靜。動一分妄念,則損一分真氣;多一分清靜。即添一分元陽。欲得其本心,全其真陽,則須寂其心, 死其心,使一心不動,萬念俱止,心寂則念自止,念止則心自寂。心靜為心,動則為念;念者,人。二心也。一心即正,正者,止於一也;二心即魔,魔者,其鬼如 麻似粟也。人之所最難降服者,即此魔心用事。即心為聖,即心為魔;即心是佛,即心是賊。經謂“心為賊王”,擒賊先擒王,修道先降魔:故丹書首重降心一訣, 而佛祖亦以“加何降服其心”為教。禪宗“牧牛”之說,道家“牧馬”之說,旨均在降服其心,便能自息而止於靜也。故曰:“心中無一物,乾坤自在閑。” 存想穀神法 道家用功心地,有“存想”一法。存想與觀不同,猶回光與回機之有別。心不可動,亦不可失;妄心不可有,照心不可無。欲心不可有,定心不可無。存想即所以存 其本心也,恐人之放其本心而失之,或泯其本心而失之也。孟子曰:“無失其赤子之心。”亦即說:本心不可失也。存想之法多端,其大要有“九存想法”,最上乘 之訣,即為存想穀神法。此亦稱存想黃庭法,存想泥九法,存想崑侖法。其位在頭腦九宮中之中央一宮,中虛而靈明,為元神所居之地;谷虛而其應無窮,能神而其 用不竭;存想於斯,可大開慧悟,並能神化無極,而有意想不到之妙用。庾信詩謂“虛無養谷神”,高義方清誡謂:“智慮赫赫盡,穀神綿綿存。”其言得之,蓋此 實乃以神養神法,而存想實亦即存神法也。 息妄全真法 道家修道,重真心為用。真心在妄即凡夫,妄心歸真即聖地。真心者,即人之本來心,亦即道心、天心;妄心則為凡心、物心,以及虞廷十六字心法中之人心。動心 即妄,不動心即真。息其動心使複歸於寂然不動,即得全其真心。人心本靜,感於物而動,今如泯物泯境,滅其惑因,則自仍寂然無動於中,而複其本體矣。大易 曰:“洗心退藏於密。”即此意也。洗鏈其妄麈,退藏於密地;使外不入內,內不緣外,外境寂然,內心澄然;此外息其境之斬截法,亦即“杜外全中”法也。泯物 泯境之不足,則可用泯心止念法,以內息其心。息心不用,便同無心;無心起用,用亦無心;即無即用,即用即無;斯即真心用事矣。此正永嘉所謂:“洽洽用心 時,洽洽無心用,無心洽洽用,常用洽洽無”之境地。或則泯外存內;萬境寂然,一心澄然。或則泯記憶體外;萬境森然,一心寂然。或則用外雙泯;心境兩寂,而 全同本體。或則內外雙存;萬象森羅,而對境無心。或則內外一體;即內即外,即外即內。或則心物一如;即心即物,即物即心。雖日臨萬物,而若無一物然,以本 來無一物也。雖日理萬機,而若無一幾然,以本來無一事也。加此則自頓徹真心,而超性地,與道全真矣。故曰:有心皆可用,無用不成心。無心自無用,無用亦無 心。今以無用用,便以無心心。無用用中藏大用,無心心處見天心。 返還先天法 道家修鏈,最重先天,而忌後天用事。此即是說:道家修鏈,重末形而不重已形,重未然而不重已然;重無象之象,無相之相,無物之物,無體之體。修重逆修逆 用,訣重返本還元;鼎重先天爐鼎,卦重畫前一封。觀重觀喜怒哀樂未發前是何氣象?重父母末生前是何面目?與乎觀天地未分、鴻蒙末判時是何境界,同時,做工 夫時之最上一乘訣法,天玄子謂:“調息須調真息息(先天元息),鏈神須鏈不神神(先天元神);鏈氣須鏈玄元氣(先天元氣,亦有重先天祖氣者)。鏈精須鏈未 然精(先天元精),鏈性最重無性性(先天真性),鏈心首在複天心(先天真心)。”天玄子又謂:“順則為人逆則僊,返還最易到先天。能脫形骸力為道,不養聖 胎亦是僊。”蓋一從事鏈養聖胎,即屬有為法,有為法為後天法;無為法力為先天法。在丹道派之“先天道”中,概以清靜無為為主“以無修無鏈為功,以無生無滅 為道,以無證無得為得。複以其重先天,故易不失其赤子之心,易保其嬰兒之態,易養其天趣,存其天機,而保其天真!一切與父母未生前之本來面目無以異。無識 無知,無憂無樂。且又無戒而自戒,無定而自定,無慧而自慧,無悟而自悟。本來如是,故爾如是;本自具有,不少欠缺;不加些子,當體即得;得無所得,一得永 得。故曰:“返還在垢複,抽添重坎離;能鑿鴻蒙竅,使與羲皇齊。”
- Sep 21 Fri 2012 11:48
養性延命錄
《神農經》曰:食谷者智慧聰明,食石者肥澤不老(謂煉五石也),食芝者延年不死,食元氣者地不能埋,天不能殺。是故食藥者,與天地相弊,日月並列。 《老君道經》曰:穀神不死(河上公曰:穀,養也,能養神不死。神為五臟之神,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腎藏精,脾藏志。五藏盡傷,則五神去矣),是謂玄牝 (言不死之道,在於玄牝。玄,天也,天于人為鼻;牝、地也,地于人為口。天食人以五氣,從鼻入,藏於心。五氣清,為精神、聰明、音聲、五性。其鬼曰魂,魂 者,雄也。出入人鼻,與天通,故鼻為玄也。地食人以五味,從口入,藏於胃。五味濁,為形骸、骨肉、血脈、六情。其鬼曰魄,魄者,雌也。出入於口,與地通, 故口與地通,故口為牝也)。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根,元也。言鼻口之門,乃是天地之元氣所從往來也)。綿綿若存(鼻口呼吸喘息,當綿綿微妙,若可存,複 若無有也),用之不勤(用氣當寬舒,不當急疾勤勞)。 《老君德經》曰:出生(謂情欲出於五內,魂定魄靜故生也)入死(謂情欲入於胸臆,精散神惑故死也),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言生死之類各十有三,謂 九竅四關也。其生也,目不妄視,耳不妄聽,鼻不妄嗅,口不妄言,手不妄持,足不妄行,精不妄施。其死也,反是),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人欲求生,動 作反之,十三之死地也)。夫何故?以其求生之厚(所以動之死地者,以其求生活之太厚也。遠道反天,妄行失紀)。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 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焉(以其不犯上十三之死地也)。 《莊子·養生篇》曰:吾生也有涯(向秀曰:生之所稟,各有涯也),而智也無涯嵇(康曰:夫不慮而欲,性之動也;識而發感,智之用也。性動者,遇物而當足, 則無餘智;從感而求,倦而不已。故世之所患,常在於智用,不在性動也)。以有涯隨無涯,殆已(郭象曰:以有根之性,尋無窮之智,安得而不困哉。已而為智 者,殆而已矣向秀曰:已困於矣,又為以攻之者,又殆矣)。 《莊子》曰:達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為(向秀曰:生之所無以為者,性表之事也。張湛曰:生理自全,為分外所為,此是以有涯隨無涯也);達命之情者,不 務智之所無奈何(向秀曰:命盡而死者是。張湛曰:秉生順之理,窮所稟之分,豈智所奈何)。 《列子》曰:少不勤行,莊不競時,長而安貧,老而寡欲,閒心勞形,養生之方也。 《列子》曰:一體之盈虛消息,皆通于天地,應于萬類(張湛曰:人與陰陽通氣)。和之於始,和之於終,靜神滅想,生之道也(始終和則神志不散)。 《老君妙真經》曰: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故養生者,慎勿失道;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與生相守,生與道相保。
- Sep 21 Fri 2012 11:43
十二時辰養生法
十二時辰養生法 古代將一晝夜分為十二時辰,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一時辰相當於現代的兩個小時。子時23~1點,丑時1~3點,寅 時3~5點,卯時5~7點,辰時7~9點,巳時9~11點,午時11~13點,未時13~15點,申時15~17點,酉時17~19點,戌時19~21 點,亥時21~23點。 1、卯時(上午5~7點):晨光初放即披衣起床,叩齒300次,轉動兩肩,活動筋骨;將兩手搓熱,擦鼻兩旁,熨摩兩目6、7遍;揉搓兩耳5、6遍;再以兩 手抱後腦,手心掩耳,用食指放中指上,以中指叩擊頭枕部各24次,這叫“鳴天鼓”。然後去室外導引。 2、辰時(上午7~9點):導引結束後飲白開水或茶一杯;用手代梳,梳發百餘遍,以醒腦明目,防止脫髮;然後洗臉、漱口、刷牙;入廁排便。早餐宜吃飽 吃好。飯後徐徐行走百步,邊走邊按摩腹部,以助脾健運。 3、巳時(上午9~11點):或讀書,或理家,或種菜,或養花。疲倦時即靜坐養神,或叩齒咽津(唾液)。老年人氣弱,不宜高聲與人長談。因說話耗氣, 宜“寡言語以養氣”。 4、午時(11~1點):午餐,只宜吃六七分飽。食後用茶葉水漱口,可去油膩,但剛飯後不宜飲茶。靜坐或午休。 5、未時(午後1~3點):或午睡,或練氣功,或邀友弈棋。 6、申時(午後3~5點):或讀書,或寫作,或練字作畫,或撫琴吟詩,或流覽報刊,或去田間小勞。 7、酉時(午後5~7點):練一段導引;晚餐宜清淡、宜少吃,可飲酒一小杯。晚飯後可在庭院散步、觀落霞、聽鳥鳴。 8、戌時(晚7~9點):睡前漱口刷牙;用熱水洗腳,以引血下行,防止老人上實下虛,上重下輕,坐床上練靜功,然後安眠。睡時宜“臥如弓”,向右側, 以防壓迫心臟,以利膽汁排泄。 9~10、亥、子時(晚9至次日淩晨1點):“睡不厭蹴,覺不厭舒”,即睡時宜屈膝臥,醒時則伸腳舒體,變換姿勢,流通氣血。環境宜靜,安睡寧神以養 元氣。 11~12、丑、寅時(淩晨1~5點):此時宜吐故納新行周天之氣
- Jul 14 Sat 2012 15:38
古道常識:何謂:性命?
引用自:
- Jul 14 Sat 2012 15:34
『 太上老君內觀經』~ps:非常優質之經文內容~修者必讀。
- Apr 05 Thu 2012 17:51
修行──打好心頭的「按鍵」
- Nov 04 Fri 2011 11:23
藥 王 孫 真 人 法 門
- Oct 07 Fri 2011 17:39
靈性的實相(探討靜坐與靜坐的體驗)
- Jul 28 Thu 2011 22:50
修心修身(性命雙修)
- Jun 26 Sun 2011 11:48
道德經 :知止章四十四 分享
轉貼分享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