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神咒注釋
金光神咒
天地玄宗 萬炁本根 廣修萬劫 證吾神通
三界內外 惟道獨尊 體有金光 覆映吾身
視之不見 聽之不聞 包羅天地 養育群生
誦持萬遍 身有光明 三界侍衛 五帝司迎
萬神朝禮 役使雷霆 鬼妖喪膽 精怪亡形
內有霹靂 雷神隱名 洞慧交徹 五炁騰騰
金光速現 覆護真人 急急如玉皇光降律令敕
金光神咒注釋
天地[1]玄[2]宗,萬炁[3]本根[4]。廣修萬劫,證吾神通[5]。
金光速現,覆護真人[16]。急急如律令。
解題:
金光神咒在《三洞神咒經》中,名爲“小金光神咒”。 此咒是道教科儀活動中常用的神咒之一。主要用於早晚功課、道場法事、學習修煉符咒道法中。尤其開光中經常用到。在修煉雷法中,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法咒之 一,用在祈禱和策役神將的基本咒語。總而言之,本咒之意,修煉者只要認真修煉,常誦此咒,自然可以達到妙應身眞之妙,從而以得大道。
[1] 天地,指上天與大地。《太清玉冊》卷一:「元氣既分,陰陽始判,無聲無臭,輕清者上浮爲天,重濁者下沉爲地。天行健運行而不息,日月星辰繫焉,萬物覆焉。天大地小,表裏有水,地乘氣而立,載水而浮,天運如車轂之運,如笠之冒。地表裡元氣之上,譬覆奩以抑水而不流者,氣充其中也」。《庄子·齊物論》云:「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認爲天地一指乃道之體現。
[2] 玄
1. 《老子想爾注》:「玄,天地。古之仙士,能守信微妙,與天相通」。
2. 《抱朴子內篇·暢玄》:「玄者,自然之始祖,而萬殊之大宗也。眇目未乎其深也,故稱微焉。綿邈乎其遠也,故稱妙焉」。
3. 《大洞玉經疏要十二義》:「玄者,玄妙之義。以形而論,水火相合謂之玄;以理而論,有無相合謂之玄;以道而論,性命相合謂之玄」。
[3] 炁,同氣。丹經多以炁代表先天炁、元始祖炁,或經過煉精化炁階段精氣合一之炁。
1. 《太上元寶金庭無爲妙經·御氣章第六》:「道言炁者,有形無形之物也。聚而爲形,散而爲風,動而爲運,結而爲物」。
2. 元,王惟一《道法心傳》:「夫炁者,乃先天之氣,元氣爲萬物宗也」。
[4] 天地玄宗,萬炁本根,大意爲天地之根本卽玄宗,卽一卽道。道和一均爲萬事萬物或萬炁之根本,一切之根源,一切都是從此起始。
[5] 廣修萬劫,證吾神通。劫,佛家語,音譯劫波、劫跛、劫簸、羯臘波。意譯分別時分、分別時節、長時、大時、時。原為古代印度婆羅門教極大時限之時間單位。佛教沿之,而視之為不可計算之長大年月,故經論中多以譬喻故事喻顯之。
[6] 三界內外,惟道獨尊,
三界,以時間言,爲宇宙三界,即無極界、太極界、現世界;以空間言,分爲天界、地界、水界或天界、地界、人間界。佛家言,欲界、色界、無色界。
道,道教最高教理,一切道以道爲根本信仰。
1. 老子《道德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爲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可道,非,常道」。
2. 《莊子·大宗師》:「夫道有情有信,無爲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上而不爲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爲深,先天地生而不爲久,長於上古而不爲老」。
3. 《太平經》:「夫道何等也?萬物之元首,不可得名者。六極之中,無道不能變化。元氣行道,以生萬物,天地大小,無不由道而生也」。
[7] 體有金光,覆映吾身
金光,指神光,卽道之光,道的象徵,具有道的一切屬性與特性。
1. 張伯端《悟眞篇》:「近來透體金光現,不與凡人話此規。」
2. 仇兆鰲《悟眞篇》:「金光圓滿,其狀似規」。
[8] 視之不見,聽之不聞
1. 老子《道德經》:「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注云:「夷,無色也。故視之不可見。希,無聲也。故聽之不可聞。」
2. 《中和集》:「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斯謂之道。視之不見,未嘗不見。聽之不聞,未嘗不聞。所謂可見可聞,非耳目所及也。心見意聞而已。」
3. 《功課經》:「視之不見,聽之不聞,離種種邊,名爲妙道。」
此句意指修煉之人「有無互用,動靜相須,乃至成功。諸緣頓息,萬法皆空,動靜俱忘,有無俱遣。始得玄珠成象,太一歸真也。性命雙全,形神俱妙,出有入無。逍遙雲際,果證金仙也。所以經典丹書種種異名,接引學人從粗達妙,漸入佳境,及至見性悟空。」
[9] 包羅天地,養育群生
《論衡•自然篇》:「夫天覆於上,地偃於下,下氣丞上,上氣降下,萬物自生其中間矣。」。
[10] 受持萬遍,身有光明
受通授,光明指金光之意。此句意指修練之人依以上諸咒,不斷的修持,得到眞仙的口傳心授,就會身有光明。
[11] 三界侍衛,五帝司迎,
五帝,指五老上帝。
1. 《天皇至道太清玉冊》卷二謂五行之祖氣是爲五老。即玉清昊極元老、虛皇靈光始老、玄華寶天真老、露渺太靈祖老、婆郁洪京仙老。
2. 宋金允中編《上清靈寶大法》卷四十:「天地既分則凝質具體,遂爲五嶽。既成山嶽必有神司,是爲五嶽之帝。成歲而建四時,有神以司其令者,爲五帝」。
此句意指三界衆生有侍衛身旁,五老上帝也在天庭外候迎。
[12] 萬神朝禮,役使雷霆,
萬神,指諸天衆神,暗喻修煉者體內百神。朝禮,同相集會也。役使,聽其命令,使令諸雷法。
[13] 鬼妖喪膽,精怪亡形
鬼 妖,背道之徒。喪膽,不敢肆也。人身亦有邪妖,道炁存則萬緣俱息,不啻失其膽也。精怪,木精土怪,也指人體內不正之神。忘形,失其真也。此指聲色貨利而言 也,既入道則諸念不生,不啻忘其形也。此句意在脩練者修煉道一定時間,金光外應,再之體內百神歸其本位,內外祅邪具聞風喪膽,各個現出原形,不敢爲非作 歹。
[14] 內有霹靂,雷神隱名
內,道體之內。霹靂,雷聲,暗喻金光大法之威力。一震而山河鎮動,萬物凜威,道之尊嚴是也。雷神,道教神名。執掌五雷(或三十六雷)、揚善懲惡的雷部諸神的統稱。《山海經》:「雷澤中有雷神,龍身而人頭,鼓其腹」。 隱名,靜象。此言道雖尊嚴本自寧靜,即雷神亦爲之攝伏也。此句意指脩練者當修煉到金光外應之時,鬼妖、精怪聞得金光而遠遁,雷部尊神就隱藏於金光之中而不 名,可以制約鬼怪,滅其形迹。此句后本有三十六雷尊號,爲雷部三十六員 雷神天 君隱名。(見《三洞神咒經》卷一〈雷霆祈禱策役諸咒〉內。)
[15] 洞慧交徹,五炁騰騰
洞,徹也,空也。慧,靈也,慧光也。洞慧,卽通慧、覺悟。交徹,互相螢而無微不照,無幽不燭也。五炁,五行之炁。騰騰,藹然發露而其出不窮也。此句意言通接慧光,相互映徹,天地五行之正炁,融會交徹,氤氳騰騰之光藹然發露迅速現於眼前。
[16] 金光速現,覆護真人,
金光,卽神光,同上注。速現,現即時發見,猶雲而時出之也。金光本不易見,今日速現則其得力於平時者深矣。覆護,金光遍體也。
真人,指能掌握天地陰陽變化規律,善於保全精、炁、神,諳通呼吸吐納養生的人。
1. 《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黃帝曰: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
2. 道家、道教稱“修真得道”或“成仙”之人。
3. 《莊子》·〈天下〉:「關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
4. 《莊子》·〈大宗師〉:「且有真人而後有真知。何謂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謨士」。
5. 《淮南子》·〈本經訓〉:「莫生莫死,莫虛莫盈,是謂真人」。
6. 《北嶽真君敘聖兼修廟記》:「抱素遺骸,亡精樸真,陰氣殫而陽氣完,始歸根復命歟。超出乎仙品。可謂真人」。
7. 《史記》卷六:「真人者,入水不濡,入火不熱,凌雲氣,與天地久長」。
8. 《太平經》卷四十二「真人職在理(治)地,其等級地位,在大神之下,仙人之上」。
9. 《晉真人語錄》:「有功無行,道果難成,功行兩一,是謂真人」。
10. 《大乘妙林經》卷下〈淨慧品第九〉:「真人所行,於愛欲中心無所染,不染無欲,是名真人」。
11. 《長生詮經》:「氣本延年藥,心爲使氣神,能知行氣主,便可作真人」。
12. 《元始說先天道德經注解》卷四:「致一爲真,數至九還,歸一十即一。若百千萬乃衍十而成耳。自一而九,周極萬物,九還於十,復本之義,神全真,爲無爲作,謂之真人」。
13. 《太上靈寶元陽妙經》:「真人道士不爲諸煩惱魔王所動,不爲邪鬼所傾,乃至坐於道場騫林樹下,雖有魔王不能令其退,無上正真大道亦復不爲死魔所擾,是名真人。」
14. 《悟真篇》:「一霎火燄飛,真人自出現」。薛道光注:「真人者,金丹也」。
15. 《太古經注》:「水火既濟,魂魄相守。鉛汞相凝,煉成大藥,結就金丹,燦爛光輝,無幽不燭,純白入素,無爲復樸,長生不滅,沒身不殆,號曰真人」。
16. 元俞琰《周易參同契發揮》釋「真人潛深淵」說:「隨真息之往來,任真氣之升降,自朝至暮,元神常棲於泥丸也」。
17. 《太極真人敷靈寶齋戒威儀諸經要訣》:「夫先生者,道士也。於此學仙,道成曰真人」。意指修煉到一定程度,金光必然出現,不僅可以保護自身,同而以達眞人之境。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