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難免會遇到許多無法接受的事、
看不下去的事、不以為然的事、
或讓人氣炸的事,而這樣的事情就讓人起苦惱了。
通常,我們會去責怪別人或環境,
這個不對、那個做錯.....,
其實,這些苦惱來自於自己的「解脫資糧」不足,
或者「修行功德」不夠。
一般人對於這些情況,必然會生氣,
尤其是自己家人做錯事時,
我們更是理所當然的生氣,
因為我們往往把另一半和小孩誤以為是「我的」,
所以就為所欲為的對他們生氣了。
在我們的心中也許有許多許多的理由
認為他不該犯這樣或那樣的錯,
然後我們就以此理由而發飆,
其實
這些理由都是自己的偏見、自我觀念和意識形態而已,
當我們有這樣的觀念成見或意識形態,
那遇到很多情況當然就會生氣了。
並不是說我們不能有觀念、見解或認知形態,
問題是當我們「執著」這樣的觀念、見解或認知形態,
而執意地加在別人身上或要求別人時,
它們就變成「成見偏見」、「自我觀念」和「意識形態」了,
而這些就是一種「我執 」的展現,是一種「無明」。
道理聽起來是很簡單的
我們甚至也會這樣向別人「說教」!
但是
重點是當發生在自己身上時,
我們都覺得很理所當然的該生氣,
而不認為這是一種無明,
我們會問、甚至質疑:
為什麼這樣的認知就是「無明」?
這就要靠我們自己來覺悟了。
當我們看到別人有過失時、做錯事時、
犯了無心之過時,是否因此而龍心不悅呢?
這些其實是在考驗我們的「智慧與慈悲」。
「慈悲」與「智慧」是佛法修學中最重要的兩個解脫資糧。
若我們智慧不夠,不了解什麼是無明,
那也沒關係,我們只要擴展自己的「慈悲」,
那遇到這些狀況也是可以不氣惱的 。
慈悲就是幫助需要的人,
但奇怪的是,
我們往往可以對一個陌生人慈悲布施金錢財物給他們,
可是卻常常忘了:
我們身邊的人也需要我們的愛和我們的關心,
我們對自己的親人往往疏於布施,
有時候他們要的也只
是一句安慰、一個擁抱、一個親親、一點關愛眼神而已。
慈悲不只是給予,慈悲也是一種接受。
接受別人觀念、想法、做法的不同,
接受別人可能犯錯,接受別人可能愚笨,
接受別人可能心情不好、
可能無知、可能糊塗、可能無理、可能自私、甚至惡劣等等,
這就是一種「慈悲」。
「我」自己都會犯錯,為何不准別人犯錯呢!
「我」自己都會心情不好
或者有時糊塗,或者有時也會無理一下,別人當然也會嘛!
當別人犯錯而我們責怪時,
想想!若自己犯錯,那我們願意遭受責怪嗎?
我們一定期待別人在老橡樹繫上黃絲帶,
期待別人的原諒接受,不是嗎?
用平等心、平常心去對待人,
就會用同一個標準看待自己和別人了。
反過來,
如果你一直把對方當成我的老公、我的老婆、我的小孩
我的朋友、我的員工、我的老闆、我的國家、我的.....,
那麼,
我們往往就會「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而這個小小的道場、小小的家、小小的自己
就會多災多難、多是多非、多苦多惱了。
外在的緣起與世間的無常不是我們自己能主宰的,
所以
必然會有缺陷、會有不完美的,
當事情發展不如我們預期的時候,通常我們就會生起苦惱,
這就是表示:
我們自己的「解脫資糧」不足,或者「修行功德」不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