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 道教,廣義地說,就是以 “道” 教化眾生,在中國古代,諸子百家
都將自己的理論和方法稱之為 “道” ,儒家、墨家、道家、陰陽家
以及佛教等,都曾自命或稱作為 “道教” 。狹義地說,道教是以
“道” 為最高信仰,奉老子為教主, 尊奉《道德經》 為主要經典,
並相信人們可以通過修煉達到長生成仙的一種宗教。道教是在中
國古代宗教信仰基礎上,沿襲仙道和黃老道的一些宗教觀念和修
持方法而形成于東漢中葉的一種多神教,它也是一種中國土生土
長的宗教。
問:道教是何時產生的?
答:道教產生于東漢中葉,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悠久歷史。東漢順帝
(126-144年在位)時,張陵在四川大邑鶴(或作鵠)鳴山創立了
五斗米道;靈帝(167-189年在位)時,張角在河北一帶創立了太
平道。太平道和五斗米道同為早期道教兩大教派,它們的創立標誌
著道教的正式形成。
問:道教的基本教認是什麼?
答: 道教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很多派別,其信仰、教義也雜而我端,各
派不盡相同。綜觀歷代道教諸派的不說,都把 “ 道 ” 作為其信仰
的核心,道教各派的教義皆由此推演而來。析而言之,主要有以下
幾個方面:
一、 “ 道 ” 是道教的最高信仰。 “ 道 ” 是虛無的本體,是天地
萬物的根源,是超過空的永恒存在。 “ 道 ” 是唯一的。
二、老子是 “ 道 ” 的化身, “ 道 ” 可以演化成眾多的天神、地
和人鬼。
三、 “ 道 ” 可因修而得。人通過修煉各種道術能使神與 “ 道 ”
合,即為得道。
四、得道的人可有各種神通,可長生、成仙。
問:道教有哪些教派?
答: 在道教歷史上,先後潆生的數派很多,有的流傳進間很長,有的很
短,難以一一列舉,這裏只介紹在道教史上有重大影響的主要教派。
在東漢時,有太平道和五斗米道。太平道在黃巾起義失敗後即湮沒
無聞,五斗米道後來稱為天師道、正一道。在兩晉南北朝 之時,又
先後出現了南天師道、北天師道、樓觀派、上清派、靈寶派、葛氏
道、李家道等。上清派從陶弘景以後又稱為茅山宗,在隋唐以後成
為道教的主流。到北宋以後,茅山上清、痊皂靈寶、龍虎天師形成
三山符錄道派,逐漸受到統治者尊崇。兩宋之際,北方還出現了真
大道教、太一教和全真道三個大派、南方也形成了神霄、清微、混
元(天心正法)、東華、淨明等符錄道派,以及金丹派南宗(亦稱
紫陽派)。元代 時,南方各符錄道派逐漸並入正一派,金丹派南宗
並入全真道,於是全真道又分為南北二宗。以後,全真道的 “七真 ”
又各形成七個分派。但一般說來,元代以後,道教的主要派別是全
真和正 一兩 大道派。
問:道教經籍的來源有哪些?
答: 道教經籍主要是道教各派道士和道教學者所撰的,其中也有一部分
是在道教誕生以前就已經存在,而道教把它們作為自己的經典的,
如先秦道家的《老子》、《莊子》,名家的《公孫龍子》、墨家的
《墨子》,雜家的《管子》、《呂氏春秋》,漢代的《淮南子》等。
後世出現的一些道經往往被神化,並冠以各種堂皇而神奇的名字,
如 “去篆” 、 “龍章” 、 “玉策” 及“瓊劄” 之類,或稱“出
自然虛空之中,結氣成字” ,或稱 “ 忽有天書,字方一丈,自然
現空 ” , 或稱 “神仙口授” 等等,以強調經文的神聖性。一些道
士的詩文紀傳也被列入道教經籍之中。
問:什麼叫《道藏》?
答: “藏” (音 zang )的意思是 “府庫” 。《道藏》就是道教經籍
的總集。道教在其發展過程中,不斷造作各類經籍,陸續積累彙
南集。北朝進即編有道教經籍目錄。唐以後,歷代皆曾編修《道
至藏》,北宋,始鏤版刊行。
問:道教分哪幾類?
答: 北魏寇謙之改革天師道,規定道徒可在家立壇,朝夕禮拜,不必
出家修道。金代時王重陽創立全真道,規定道士不許婚娶茹葷,
必須出家住叢林。這樣,道士遂分為出家的全真道道士和在家的
正一道道士兩類。
另據資料所示,臺灣的道士一般是分為 “ 烏頭道士 ” 和 “ 紅頭
道士 ” 兩在類。
問:道教對中國哲學有何影響?
答: 道、儒、釋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三大支柱,也是中國哲學的主要
內容。因此、道教對中國哲學的影響,就表現為道對儒、釋二家的
思想影響。道教與儒釋的相互關係,既是互相吸收、互相融合的,
這從東漢道教產生以來即貫穿於整個封建社會的始終,從而也構成
了中國哲學的發展歷史。所以,忽視道教在中國哲學史上的地位和
作用,不瞭解道教對中國哲學的影響,便不可能全面地瞭解了中哲
學的歷史和它的發展規律。其對釋的具體影響如何,下面將分別予
以回答。
問:道教名山有哪些?
答: 道教名山,往往是以優美的景色和道教勝蹟並傳於世的。道教經過
長期的發展,歷史上形成頗多的道教名山,至今仍有許多。這裏限
於篇幅,只能介紹以下很少的一部分﹕
-
泰山 ,五嶽中之東嶽,位於山東省中部。道教稱其為第二小洞天,
其神名為東嶽天齊仁聖帝。泰山主峰玉皇頂,上建有玉皇廟。其他
道教勝境有碧霞祠、斗姆宮、王母池和岱廟,其中岱廟主殿天祝殿
有《泰山神也巡圖》巨幅壁畫,聞名於世。另有長春觀,相傳是邱
處機女弟子訾守真修道之處。
-
衡山 ,五嶽這南嶽,位於湖南省衡山縣西。道教稱為第三小洞
天,其神名南嶽司天昭聖帝。道教遺蹟有傳說是晉天師道女祭酒魏
華存修道地的黃庭觀、徐靈期修行處的上清宮,以及唐代道士司馬
承禎和五代道士聶師道修道之所的降真觀(舊名白雲觀)。
-
華山,五嶽之西嶽,位於陝西省華陰縣南。道教稱其為第四小洞
天,其神名為西嶽金天順聖帝。道教遺蹟有﹕相傳為譚紫霄、馬丹
陽、劉海蟾、邱處機修煉處的四仙庵。著名道士陳摶亦是隱居於此
山。此外還有玉泉院、東道院、鎮岳宮等 3 個全國道教理點宮觀。
-
恒山 ,五嶽之北嶽,位於山西省渾源縣。道教稱為第五小洞天,
其神名為北嶽安天元聖帝。相傳道教茅山派祖師茅盈曾于此山修
道,唐代道士張果也曾在此山修煉。
-
嵩山 ,亦名 “ 嵩高 ” ,五嶽這中嶽,位於河南登封縣西北。道
教稱其為第六小洞天。其神名為中天崇聖帝。黃蓋峰下的中嶽廟,
為五嶽中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相傳晉道士鮑靚曾於
此山石室中得古《三皇文》。著名道士寇謙之、潘師正等曾于此山
修道。
-
龍虎山 ,位於江西貴溪縣西南,道教稱其山為第三十二福地。山
上道教勝境頗多,上清宮為祀神之所。此外,有建於南唐保大年間
的正一觀、別名演法觀,建于宋嘉年間的真應觀,建於元代的乾元
觀、崇禧觀、玉清觀、沖玄觀、先天觀、佑聖觀、繁禧觀。有相傳
張陵得異書的壁魯洞,亦曰駐仙岩,至今仍有丹井、丹竈、飛升台
等遺址。離山不遠處的上清鎮,建有歷代天師生活起居處的 “天
師府” 。
-
青城山,又名趙公山,位於四川省都江堰市境內。道教稱為第五洞
天。相傳天師張道陵於此山傳五斗米道,故此山在道教歷史上佔有
重要地位。歷代建有甚多宮觀,至今尚存遺蹟 38 處之多。現存主
要宮觀有建福宮、天師洞、朝陽洞、祖師殿、上清宮、圓明宮、玉
清宮。另外,還有傳說為晉道士范長生得道處的長生風、有張道陵
“降魔” 的擲筆槽、試劍石、天師池、銀杏樹、唐玄宗手詔碑、唐
雕三皇石像、杜光庭隱修之處白雲溪、讀書台、唐薛昌丹蠅、五
代天師等道教遺蹟。青城山的等道家食品名聞遐邇, “貢茶” 、
“洞天乳酒” 、 “白果燉雞” 、 “泡菜” 譽為 “四絕” 。
-
茅山,原名地肺山,又名岡山、句曲山、已山,位於江蘇省西南。
道教稱為第八洞天、第一福地、第三十二小洞,為道教茅山派發源
地,在道歷史上亦有重要地位。傳說西漢景帝四年(前 153),茅
盈和其弟茅固、茅衷由陝西咸陽至此修道,得道成仙,因而改名為
“三茅山”。繼之,許多著名道士如葛玄、葛洪、楊義、許穆、陸
修靜、孫遊岳、陶弘景等都曾于此修道,而帝王亦以能受茅山符錄
建有 “三宮五觀” 。記載中曾有這樣的描述: “秦漢神仙符,梁
唐宰相家。” 抗日戰爭時期,茅山曾是新四軍開闢的抗日根據地,
後宮觀大多被日軍燒毀,僅剩九霄萬福宮和元符萬甯宮。現在宮觀
得繕到修,所留存下的 “鎮山四寶” (玉印、執圭、哈硯、鎮心
符)均為宋代珍品,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
-
皂山,位於江西省清江縣,道教稱為第三十六福地。相傳三國 時,
道士葛玄曾於此建臥雲庵,煉製九轉金丹,唐宋時,曾建有宮觀達
1500 多間,現仍存建于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的鳴水石拱橋。
-
羅浮山,位於廣東省博羅縣,有 “ 嶺南第一山 ” 之謂。道教稱
其為第七洞天、第三十四福地。晉著名道士葛洪晚年在此山煉丹著
述。白鶴觀相傳是葛洪東庵,黃龍洞(孤青觀)為其西庵,酥醪觀
故址為其北庵。沖虛古觀為全國重點宮觀。羅浮山還是東江抗日戰
爭根據地。
-
終南山,古名太乙、中南、周南,為秦嶺主峰之一,位於陝西省西
安市南。傳說全真道祖師王重陽及北五祖的鍾離權、呂洞賓、劉海
蟾等人均于引修道。
-
武當山,又名太和山、參上山、仙室、太嶽山,位湖北省均縣南。
全山遍佈道教宮觀,有 “五裏一庵十裏宮” 之稱。以八宮二觀為
主建體的築群,約160余萬平方米的建築面積。相傳道教所奉神)
棗真武大帝曾於此山修煉42年後得道飛升。東漢陰長生、晉代謝
允、唐代呂洞賓、五代宋初陳摶、明代張三豐等均曾在此修煉。明
代極盛,在宮觀三百餘處,太和宮、紫宵宮為全國道教重點宮觀。
-
嶗山,又名牢盛山。位於山東省青島市,濱臨黃海。傳說秦台皇曾
登此山。唐道士王景、李遐于此煉丹修道。唐玄宗時,曾改山名為
輔唐山 。元時邱處機、明代張三豐曾於此修煉,留有遺蹟。嶗山道
教宮觀頗多,號稱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其太清宮為全國道教重點
宮觀。
-
巍山,又名巍寶山。位於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
縣東。據道教史籍記載,五斗米道曾傳播到巍山一帶。巍山主峰南
北兩側有宮觀20餘座,以清微觀、斗姥閣、培鶴樓、長春洞規模最
大,主祀老君、斗姥、呂洞賓、張三豐等。巡山殿山主祀土主神為
細媽羅。
-
崆峒山,位於甘肅省平涼市以西 30 華里處,傳說是黃帝問道于廣
成子的地方。秦漢時期,就有道人于此修煉。從明朝萬曆年間開始,
崆峒山成為西北最大的道教十方叢林。當時,全山有較大廟觀 42
座有八台、九宮、十二院的稱謂。除宮觀外,道教遺蹟還有三教洞、
藥王洞、玄鶴洞、廣成洞、許米仙洞、七真觀等。崆峒山一直是全
真道龍門派道士修真之地,開山真人苗清陽,按龍門派百字派單為
第十代,現已傳至三十代。崆峒山雖是道教勝地,但山上也有佛教
廟宇和僧人。
-
武夷山,位於福建省崇安縣南,素有 “奇秀甲于東南 “ 之稱,道教
稱為第十六洞天。《異仙錄》載,始皇二年,有神仙降于此山,曰:
“余為武夷君,統錄群仙,受館於此。”傳說漢代有張垓坐化于大王
峰;魏時有王子騫、張湛等 12 人隱於山中得道;晉、唐 時有許昔、
詹真人、孔莊葉三仙女,宋人則有白玉鄒道人、李陶真、元代有金
志陽,明代有蔡雙發等道人在此山修道。唐代天寶年間(742-756)
始建道教宮觀棗天寶殿,南唐時名為 “ 會仙觀 ” ,宋時改名沖佑
觀。歷史上武夷山道教宮觀有九十九觀的說法。現僅武夷宮和檔源
洞保存了舊貌。
-
千山,原名華山、積翠山亦稱行朵蓮花山。是長白山的支脈,位於
遼寧省鞍山市東南,自古就有 “無峰不奇,無石不峭,無廟不古”
的稱譽。隋唐以來,便逐漸成為道教勝地。宮觀廟宇始于隋唐,明
清時達到極盛,有 “九宮”、 “八觀”、 “十二茅庵”、 “五大
禪林” 之稱。現存主要道教宮觀有:無量觀、五龍宮、普安觀、太
和宮、慈祥觀、鎏金庵等。其中,無量觀為全國道教重點宮觀。
道教聖蹟有一樓、二洞、三塔、三台等。
問:我國現存有哪些著名的道教宮觀?
答: 自道教有了修建宮觀的歷史以來,著名宮觀很多。雖說經過戰亂及
其他原因,毀壞不少,但時至今日仍有許多著名的宮觀保存下來。
這裏限於篇幅,僅將1983年國務院確定的全國重點道教宮觀廿一座
給大家作一簡單的介紹。
這廿一座重點宮觀是:北京白雲觀;遼寧瀋陽市太清宮,鞍山市千
山無量觀;江蘇句容縣茅山道院;浙江杭州市抱樸道院,江西貴溪
縣龍虎山天師府;山東青島市嶗山太清宮,泰山碧霞元君祠;河南
登封縣嵩山中嶽廟;湖北均縣武當山紫霄宮、太和宮、武漢市長春
觀;文東博羅縣羅浮山沖虛古觀;四川成都市青羊宮,都江堰市青
城山常道觀、祖師殿;陝西華陰縣華山玉泉院、鎮岳宮、東道院,
西安市八仙宮,周至縣樓觀台。
江西龍虎山天師府和北京白雲觀,我們將另作較詳細的介紹。其
他十九座生點宮觀的情況如下﹕
-
遼寧省瀋陽市太清宮 ,原名 “ 三教堂 ” ,位於沈河區順街北首,
奉祀主神為 “太清道德天尊”。太清宮始建於清康熙四年(1 665),
竣工於乾隆四十年(1780)歷時14年之久。共建有祠宇 88 楹。正
殿中央供奉老子,左右配像為孔子和釋迦牟尼。此宮建成後成為 東
北地區道教第一叢林。“文革”中,宮內神像、碑塔、鍾鼎等物悉被
毀壞。1980年以來,國家撥款70余萬元使太清宮逐漸恢復原貌。
玉皇殿、邱祖殿 、呂祖殿、三官殿、郭祖殿等殿堂神像均已重新塑
造、善功祠、方太房及部分房已恢復。恢復宮方太嶽崇岱為中國道
教協會首任會長。
-
鞍山市千山無量觀 ,原名 “ 無梁觀 ” 。全于鞍山市東南 50 華
里的千山北溝山腰處。無量觀由道士劉太琳營建於清康熙六年
(1667),主要建築有:西閣、玉皇閣、老君殿、三官殿、慈雲
殿、羅漢洞及其附屬樓臺亭閣。慈雲殿、羅漢洞及其附屬樓臺亭
閣。慈雲殿為全觀道進行士早晚漢課和舉行重大道教活動的場所,
殿內供奉有 「圓通自在天尊」、「孫娘娘」、「眼光娘娘」。為
了遵循王重陽祖師所倡的 “三教合一” 教理,羅漢洞門的石壁上刻
有 “釋道同源” 四個大字。無量觀最早的建築是玉皇閣,也是無量
字觀名的來源,傳說當時建造此閣時沒有用一根木料,全部 只用
磚瓦建成,殿內頂部為拱形,所以稱 “無梁觀” ,殿內供奉玉皇大
帝。老君殿又稱三清殿、供奉道教三位最高神元始天尊、靈寶天
尊、道德天尊。
-
江蘇句容縣茅山道院,位於江蘇省西南部的茅山。宋代是茅山道觀
的鼎盛期,所謂 “三宮五觀” 皆因帝王的提介與資助而得以建成。
“三寄存” 是指九霄萬福宮、崇禧萬壽宮、元符萬甯宮。九霄萬福宮
俗稱大茅峰,原名聖佑觀;崇禧萬壽宮始建于南朝;元符萬甯宮又稱
印宮,始建于唐,興盛于宋。 “ 五觀 ” 為德佑觀、仁佑觀、玉晨觀、
白雲觀、乾元觀。其中,德佑觀原名中茅山,俗稱二茅峰;仁佑觀原
名小茅山,俗稱三茅峰;清代太平天國戰爭中,茅山宮觀建長有一部
分毀於兵火,特別是1938年 農曆八月十三日 ,日本侵略軍對茅山進
行掃蕩,除九霄萬福宮、元符宮保存部分建築外,三宮九觀幾乎是全
被焚毀。新中國成立後,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將三宮五觀合併為茅
山道院。由於歷史的原因,茅山道教的 “三宮” 傳襲 “正一” 道統,
而 “五觀” 則傳 “全真” 道統。
-
浙江杭州市抱樸道院,位於杭州著名風景區西湖寶石山西。傳說東
晉著名道士葛洪曾在此結廬煉丹。據《重修葛仙庵碑記》載,唐代
曾建有葛仙祠。現時抱朴道院有葛仙殿,供奉葛洪、呂洞賓及慈航。
另外還建有紅梅閣、抱樸廬、半頭堂、煉丹台、初陽臺等。
-
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太清宮,座落於嶗 山老君峰下,三面環山,一面
臨海。據《太清宮志》載:西漢建元元年(140),江西瑞州府的張
謙夫首先於此建 “三官廟” ,供奉三官大帝,後又築廟宇供奉三清,
改 “三官廟” 為 “太清官” ,金代,道教全真派第二代祖師之一的
劉長生曾在此傳道,之後,道觀都歸宗于劉長生的隨山派。太清宮至
今已有二千多年歷史,作為道教全真隋山派祖庭也有七百餘年,可謂
悠久。太清宮是由三個大殿、四個配殿、一個長老院和客房組成。三
清殿主祀三清尊神,東華殿主祀神農大帝、伏義大帝及軒轅大帝,三
官殿主祀三官大帝,耿真人祠主禮扶教耿真人,救苦殿主祀孚佑帝君
呂洞賓。
-
泰山碧霞元君祠,座落在山東省東嶽泰山之巔。于宋真宗大中祥符
二年(1009)創建,現存殿堂為清乾隆時所重建。王殿的蓋瓦、各
殿神像及院內兩側的乾隆禦碑,皆以銅鑄成,為我國內古建築所罕
見。大殿主要供奉傳說為東嶽在帝之女的天仙聖母天霞元君。現存
有正殿、配殿及歌舞樓等。
-
嵩山中嶽廟,原名太室祠,位於河南省登封縣嵩山。相傳秦始皇曾在
嵩山立廟祭祀。西漢元封元年(前110),漢武帝令祠官增修太室祠,
道教的許多著名人物都曾在此修道。中嶽廟自唐以來多次重修,現存
宮觀廟宇為清代重新整修,供奉崇聖大帝大中王,有中嶽大殿、寢殿、
禦書樓等。《中嶽嵩高靈廟之碑》立於北魏,是現存的唐以前嵩山道
教的唯一實物資料,十分珍貴。
-
湖北省均縣武當山紫霄宮,全稱太元紫霄宮,位 武當山展旗峰下,
始建於明永樂十一年( 1413 )。整個建築群由紫霄大殿、龍虎殿、
十方殿、父母殿等構成。各殿分別供奉 有真武大帝、斗姆元君、玉
皇大帝、三霄娘娘、四大天君、青龍、白虎、靈官諸神。紫宵宮後有
太子岩,內有元代建的小石殿,立有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
鐫刻的 “ 太子岩 ” 碑碣,是研究武當山道教宮觀歷史的重要資料。
-
武當山太和宮,位於武當山天柱峰紫金城南天門外,全稱為太嶽太
和官。建於明永樂十四年(1416)。正殿各朝聖殿(又叫太和殿),
前有拜殿,左右有鐘鼓樓,懸有明永光十四年鑄的銅鍾。正殿右下方
有後經堂(又叫誦經堂),內繪有許多道教傳說故事。中還有朝聖門
等建築。宮內各殿供奉的神靈包括真武大帝、雷部六天君、三清、玉
皇、斗姆、張天師等。太和宮上的天柱峰有銅鑄神殿二座稱為金殿。
一建於元大德十一年(1307),一建於明永樂十四年(1416)。
-
湖北省武漢市長春觀,位於武昌大東門外、蛇山尾部。長春觀是全
真龍門派祖師邱處機的弟子們為祭奉其師而於元代建造的,並以邱處
機道號命名。現存格局,為龍門派第十六代宗師何合春于清同治年間
(1864)仿照明代建築風格主持重建的。整個殿宇分為四進,靈官
殿、太清殿、七真殿、三皇殿,分別供奉太上老君、南華真人、無上
真人、全真七子、呂祖、三皇、王靈官等神靈。全觀可分為左右四院,
西上院有大士閣、來鶴軒、藏經閣、來成樓,西下院有功德祠、十方
堂、經堂等,其中功德祠壁上有《天文全景圖》,保存完整,是研究
古代天文學和道教陰陽五行、星象占卜思想的重要碑文;東上院有天
圖亭、純陽祠、世譜堂、邱祖殿;東下院有子午鍾亭、齋堂等。
-
廣東省博羅浮山沖虛古觀。此觀歷史久遠,距今已有1600餘年歷
史,據說東晉葛洪於鹹和二年(327)來此地結觀,作為煉丹、修 道
之地。據《羅浮山志》載:晉成帝咸康三年(337),此觀名為葛洪
南庵,唐代改稱葛仙祠,宋哲宗元佑三年(1088)詔賜額改為沖虛
觀。殿宇現有葛仙祠、三清寶殿、黃大仙祠、呂祖殿、煉丹池、洗藥
池、朱明洞等、祀奉葛洪、三清、張道陵等神靈。沖虛古觀亦是華南
道教全真派的十方叢林。
-
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宮,傳說是太上老君度化尹喜之地,舊名元中觀,
位於成都市通惠門外百花潭北岸。始建年代不詳,原為唐玄宗時劍南
節度使鮮于仲通的 家宅,後改為道觀。唐喜宗中和三年(883)擴建,
更名為青羊宮,明代末年毀滅,現存殿宇為清康熙七年(1668)重
建。據張德地《重修青羊宮萬壽宮碑記》載:宮內原有三清、五鳳、
萬壽諸殿,紫氣、八卦、降生、說法諸台,真武、純陽、三官諸堂,
還有左右廡、山門、坦墉等等。宮內有銅羊高 2 尺餘,據說靈驗異
常,從前舉行廟會時,人們總是爭先恐後觸摸銅羊,以求祛病免災。
三清殿前有鐵花、鐵臘台。現尚存及修復的殿宇有靈祖殿、混元殿、
八卦亭、三清殿、斗姥殿、皇樓殿、唐王殿、降生台、說法台等,供
奉有三清、斗姥、玉皇大帝、真武大帝、唐王等。
-
四川省都江堰市青城山常道觀,又稱天師洞, 原名延慶觀,唐代改
為常道觀。建于隋大業(605-618)年間。唐代著名道士孫思貌及五
代道士杜光庭曾在此修道。現有三清大殿、三皇殿、黃帝祠、青龍殿、
白虎殿等。黃帝祠左為天師洞,傳說是張道陵修煉之所,洞內供奉有
張道陵及第三十三代天師張繼先。觀內還有據說是張道陵親手種植的
銀杏樹,至今仍枝繁葉茂,每到收穫季節,果實挂滿枝頭。
-
青城山祖師殿,創建于晉代。唐玄宗時,薛昌、玉真公主、金仙公
主、杜光庭等,曾于此修道。殿中供奉有東嶽大帝、真武大帝、呂洞
賓、張三豐等。
-
陝西省華陰縣華山玉泉院,相傳為陳摶修道之處,位華山張超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