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血管阻塞常造成肢體疼痛、跛行,甚至是足部傷口及壞死。


現代人飲食不正常、營養過剩,再加上生活壓力大、抽菸,導致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罹患率增加,又加上老年人口持續上升,使得發生周邊血管阻塞疾病的案例也日益提高。


周邊動脈阻塞好發於男性,風險會隨年齡增長而提高。根據美國佛明罕研究報告指出,在男性30-44歲年齡層的發生率平均每年為0.6%,到65-74歲時則提高至每年6.1%;女性的發生率亦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提高。


周邊動脈阻塞好發於下肢,門診常有患者訴說小腿疼痛。主要是因為動脈狹窄造成供血不足,出現的症狀包括:缺血部位發冷、麻木、長期疼痛,且天氣越冷,疼痛越加劇、間歇性跛行、靜止時疼痛、行走距離減少,甚至無法行走等,嚴重時,會造成組織潰瘍與壞死。


目前的治療方式包括有:藥物、運動訓練、血管整形術、血管介入性治療或血管繞道等重建手術。一旦壞死部位已嚴重侵犯到深部組織時,單靠藥物的治療效果有限,截肢亦為最後的保命手段。


無論是外科重建手術或截肢都會對身體造成較大的創傷,而血管重建繞道手術也易再次堵塞。因此血壓、血脂、血糖控制非常重要。


201111月美國血管外科醫學會及12月美國神經調控研討會中,相繼提出使用醫療高科技方式「脊髓刺激術SCS」來協助治療周邊動脈阻塞疾病;對於不適合接受血管重建繞道手術或已接受血管介入治療後仍疼痛的患者,12個月內能減少近8成的截肢比例。


臨床上,曾有一名65歲的王先生,抽菸20年,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及冠心病,因雙腳小腿部疼痛,無法長距離行走,且腳背發白、冰冷,經由血管超音波及血管攝影檢查,他的小腿動脈與較小動脈嚴重阻塞,須施行血管繞道重建手術。因心肺功能不佳,全身麻醉有風險,因此採取脊髓刺激術治療。術後回診追蹤,王先生的腳部疼痛已由原先治療前疼痛指數8-9分降至2-3分,症狀大幅改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靈修道法分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