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雲  林


             ~ 北港 ~


            ~ 朝 天 宮 ~


               主  祀


               ~ 天 上 聖 母 ~



 





                



   





                













   



                


 


北港 朝天宮 . 2



 


笨港與倫敦相似,係由笨港溪南北兩岸同時發展出來之城市,對外通稱笨港,本身卻再分成南北二港。


至乾隆十五年笨港溪稍向南移,乾隆五十二年林爽文之役,笨港北街為爽文部攻入劫掠,縱火,


幾成片土,居民移居舊河道新生地;嘉慶二年,颱颶來襲,山洪暴發,笨港溪氾濫,河道南移,


衝入南街前後街之間 ,後街大部份併人北街,合稱笨港北街,前街屋宇被毀甚多,居民逐漸外移,


形成北街繁盛,南街衰退之情形,至今猶然。

笨港十七世紀荷人所繪地圖,均稱Ponkan。當時,附近有Voborlangh等社土人,時常出沒其地。


所謂Ponkan當屬土語,而閩粵移民呼為笨港,則為音譯也。天啟元年(一六二一),顏思齊入墾笨北


港,立十寨,其地分佈在今北港鎮及緊鄰之水林鄉一帶,天啟四年(一六二四),鄭芝龍附之,


後顏思齊病逝,鄭芝龍代領其眾。崇禎元年(一六二八)芝龍受招撫,開始為明朝防守海疆,其弟鴻


逵、芝豹等人,亦轉為明朝鎮將。不數年,熊文燦撫閩,值大旱,民饑,上下無策。文燦向芝龍謀之。


芝龍曰:「公第聽某所為?」文燦曰:「諾」。乃招飢民數萬人,人給銀三兩,三人給牛一頭,


用海舶載至台灣,令其開墾荒土為田,闢建莊屋。其涵蓋區域為今台南縣鹽水港以北,至雲林縣北港、


虎尾一帶,諸羅縣志稱為「外九莊」,而以笨港為門戶。此為笨港開發之始。且以當地屬初闢,


田惟上上,秋成所穫,倍於中土。其人以衣食之餘,納租鄭氏。


繼顏、鄭入台後,荷蘭人亦於天啟四年(一六二四)侵入台灣,唯僅局限於安平一帶,至崇禎四年


(一六三一),荷人亦逐漸招來中國人至安平墾拓,一面與福建貿易。當時鄭芝龍已任水師總兵,


海舶進出閩海,俱由彼控制,有關中、荷貿易,出鄭芝龍派一代表顏輝亞駐台辦理,荷人不得自行前


往福建貿易。崇禎七年(一六三四),荷人以屢次闖關不成,遂轉而經營台灣。首平新港


(原住安平後移新市鄉)、麻豆(麻豆鎮)、蕭壠(佳里鎮)、目加溜灣(安定鄉、善化鎮)等四社


番,並訓練此四社土著以協助攻打其他部落。崇禎十七年(一六四四),荷人大舉進攻華武壠社,


舟師即從笨港進出,此後並在此地派兵三人駐守荷人勢力至此始達笨港。此後荷人並將捕漁權放租給


笨港附近漢人。今水林鄉附近(古笨港區內)尚有一口古井,相傳就是當年荷蘭人所開鑿,所以稱之


為「紅毛井」;附近道路也叫「紅毛路」。

永曆十五年(順治十八年,一六六一),台灣歷經漢、荷人三十八年開發,土番皆聽約束,並住有漢人


數千戶,十萬人,誠為生聚教訓之好基地。鄭成功乃於二月傾師取赤崁,圍荷人於安平王城,分兵屯墾


各地。十二月,荷酋揆一降,台灣正式入明版圖。成功乃以王城為安平鎮,赤崁為承天府,設天興、


萬年二縣,總號東都。時清廷為防沿海居民接濟復明軍,下遷界令,北自遼東下至廣東,沿海三十里內


村莊田宅悉皆焚棄,百姓失業流離,死亡者不可數計。成功乃馳令各處,收沿海之殘民,移至臺灣


從事耕種。臺灣之漢人數目因而劇增。

次年,成功薨逝,鄭經嗣封後,諮議參軍陳永華備受倚重,永華親歷南北兩路各社,勸諸鎮開墾,


栽種五穀,蓄積糧糗;插蔗煮糖,廣備興販,又設立圍柵以馴野牛;嚴禁賭博,教匠取土燒瓦,


往內山伐木斬竹,起蓋房舍,與民休息。以煎鹽苦澀難堪,就瀨口地方,修築坵埕,潑海水為滷,


曝晒作鹽,下資民食,上裕國課,臺灣社會,因而日益繁榮安定。臺灣社會因而日益繁榮安定,


笨港地區亦加速開發,鄭氏王族也在笨港設館收租;相傳今北港南陽國小對面之「鎮安宮」,


舊稱七王爺廟就是當年所設繳納租稅的地方。

永曆二十八年(康熙十三年,一六七四)三月,耿精忠起共抗清,力挽鄭經西征。鄭經遂率師入閩、


粵。然三藩各挾私心,勢不相容,繼而互相攻伐,終被清軍各個擊破。鄭經亦於永曆三十四年


(康熙十九年,一六八0)率殘部退返台澎。鄭經此次西征,前後耗時六年,結果師老無功,


將士叛亡泰半,對台灣社會無異一大損傷。次年元月,鄭經薨逝,監國克 被馮錫范絞殺,立其婿克塽


嗣位,台灣民心大亂。清廷卻利用此時機,命施琅率明鄭降將朱天貴人船攻打澎湖,逼降鄭克塽。


雍正至乾隆中葉,為笨港地區發展最速時期,笨港街肆隨著人口大量增加而不斷擴展,乾隆六年


(一七四一)諸羅縣行政區劃漢人居住區原僅為四里、七保、十七莊,至乾隆二十九年(一七六四)


增闢三十九保、一莊,共計四里、四十六保、十八莊。笨港街則以人口眾多,被劃分為南、北二保,


北街屬大槺榔東堡,南街屬打貓西堡,對外仍合稱笨港街。乾隆十五年(一七五0)山洪暴發,


笨港溪由船頭埔南移,至今北港溪仔底(博愛路)一帶,然幸未對笨港街有所損害。如余文儀乾隆


二十九年重修臺灣府志,即云:

『笨港街,距縣三十里,南屬打貓保,北屬大槺榔堡。港分南北,中隔一溪,曰南街,曰北街,


舟車輻輳,百貨駢闐,俗稱小臺灣。』


當時所繪臺灣地圖,笨港南街更分前街、後街,加上北街,其繁榮景況,除臺灣府城外,沿海城市


無出其右者,故清廷於北街駐千總一員,增兵至一百二十三名以維持治安。南街則為縣丞署、縣倉、


陸師汛所在。貿易繁興,固帶來地方之繁華,而各種貿易上之問題,如商品價格之訂定、度量衡之標


準、公共秩序之維護等,皆需解決。笨港三郊乃合資於乾隆四年(一七三九)創建水仙宮以為公所,


處理闔港有關商業問題,兼祀水仙尊王。同時,汀州府客籍商民亦從故鄉迎來一尊汀州媽於南街


建祠崇祀。(按光緒三十一年笨港地區大地震,廟宇傾圯,遺址在今南港堤防邊,廟內文物散逸存。)


陸師駐笨南港防汎兵則合建關聖帝君廟。(稱協天宮,後汎兵撤,無人照料。道光二十八年三郊於


水仙宮建後殿合祀之。)乾隆三十年(一七六五)北港街陳姓居民成立陳姓王會,合祀開漳聖王陳元


光。同年,北港蔡姓居民成立順正大王公會,合祀蔡姓祖先蔡志、蔡澤等人。乾隆四十二年


(一七七七),北港王姓居民成立開閩王會,合祀開閩王王潮、王審邦、王審知兄弟三人。

乾隆四十七年九月,彰化縣番仔溝地方漳、泉兩郡百姓口角構衅,繼而械鬥。快官莊泉人並將漳籍把


總林審攔入莊內殺害,笨港以海道要衝,居民亦受感染。十月,北港街民洪鐘糾眾搶南港,南港居民亦


起而抗之,十一月,清福建水師提督漳人黃仕簡率兵搜捕要犯,將起意焚搶殺命之要犯羅裕、洪鐘等十


八名正法示眾,旋又捕獲南、北港首夥八十五名。十二月,復於北港、東莊、土庫、麥子寮等處捕獲首


夥吳妹等一百零五名,與焚搶殺命要犯楊賽等二十四人一併斬梟示眾。其時南港漳人勢弱,多走避,


黃仕簡乃出面,招回南港漳人修築房屋,仍前交易,共敦和好。

乾隆五十一年底(一七八六),林爽文抗清事件發生,笨南港坂頭厝附近七莊居民起而響應,


先擬焚燬笨港遊擊營盤,事泄,未成。次年五月,賊氛愈熾,閩督李侍堯以繪船安放礮位,


令營員帶同水師鎗兵分駐鹿耳門、鹿仔港等處。官兵既撤,北街紳民見爽文軍非節制之師,


不足以號召群雄致力復興大業,遂結壘自固。五月三十日,賊設伏陷壘,北街義勇遇害者百零八人。


既而逆軍挾北街居民未己附及漳、泉畛域之見,乃縱兵劫掠,北港幾成片土。


咸豐八年(一八五八),台灣正式開港,外商挾鉅資入台,購運茶、糖、樟腦,販售鴉片,


台灣銀兩大量外流,致台灣社會經濟日漸衰退,而外夷復多次入侵,笨北港以海岸線不斷西移,


距海已遠,得倖免兵燹,故至光緒年間,闤闠依然甚盛而街名則簡稱北港矣。光緒二十年


(一八九四),倪贊元雲林縣采訪冊描述北港街云:

北港街,即笨港,因在港之北,故名北港。東西南北共分八街、烟戶七千餘家。郊行林立,廛市毘連。


金、廈、南澳、安邊;澎湖商船,常由內地儎運布疋、洋油、雜貨、花金等項,來港銷售;轉販米石、


芝麻、青糖、白豆出口。又有竹筏為洋商儎運樟腦前赴安平,轉儎輪船運往香港等處。百物駢集,


六時成市、貿易之盛,為雲邑冠,俗人呼為小台灣。

光緒二十一年,日本佔領台灣,街內尚分為八街,二窰,八街即蜊仔街、中秋街、橫街(打鐵街)


四大街之外,並加入暗街、褒仔新街、新興街、賜福街等新興街道。二窰則為:西勢窰、東勢窰。


以上八街中,今只有宮口街經拓寬而成中山路,橫街、打鐵街拓寬成民主路外,餘仍保留原狀,


只是舖裝成水泥小巷道,新舊屋宇參雜毗連而已。光緒年代之北港街主要道路由朝天宮向四方


略成十字形放射,而以琍仔街、宮口街為最主要街徽。宮口街兩側商店林立,可說是北港街商務


最繁榮的鬧區。其南段有竹器具商,米粉間,因兩種加工業皆需利用曠地,故接近北港溪岸也。

竹材是從北港溪上游運來的:由於接近原料上岸之處,可節省運輸上之麻煩,並有堆置之廣場;


又米粉之製造,需有寬闊地曬乾,為利用河床地,乃選擇宮口街南段也。至於郊行亦因進出口貨皆


藉北港溪小船、竹筏等運輸,故接近北港溪岸,往時以富商著稱之捷發行,即在現捷發街與德為街,


古稱竹圍仔內,其私人家宅深達九十公尺(從光明路到信義路),寬約六十公尺,其前面俯瞰北港溪,


與台北大稻埕情形一致。捷發行是以郊行而馳名的行號,宮口街向南的盡頭處乃北港溪河床地,


沿河床地外天然河堤之外緣,榨油間、糖廍毗連,可說是北港街之手藝型工業區。

今日北港溪河床緩斜坡地仍為省內著名之牛墟,因北港街四周為農村分布地。力役牛之交易所即在


北港溪之河床地上。每逢國曆三、六、九為市集,此種定期市場之牛墟迄今仍很鼎盛。榨油間亦


世代相傳,今日仍集中在民生路接近河岸地帶。


因宮口街南段為交易商人所群集之處,故為供旅客住宿之棧間(客棧)集中之處。因此當時之宮口街


南段具有貿易、加工、旅館等之各項複雜機能,至於其中段乃百貨駢聚之商店街。據雲林縣采訪冊載:


「屢市毗連,南澳、安平、澎湖商船常出內地載運布疋、洋油、雜貨、花金等項來港銷售,轉販米石、


芝麻、青糖、白豆出口」,所品各貨之零售商乃集中於宮口街中段;此段接近朝天宮,所以成為飲食


攤販聚集之處(今日仍保持舊觀)。且為香燭、金銀箔紙店分布之地。據說囊昔香燭店每於進香汛期,


在店內連日設宴招待香客,終日供住食毫不吝嗇,因進香團所購香燭金紙之量極為可觀,為吸引客人不


惜花費故也。本宮後之蜊仔街(今仁和街)為銀器製造業者集中之處,今日仍傳說「行過蜊仔街,未聽


到算銀聲會衰」(衰倒霉之台語)。又朝天宮向西週橫街連接打鐵街為今日民主路,係鐵器


(農具、刀、鍋)製造者集中之處。

光緒年間的北港街,仍保留一箇內港所具備的各極機能。而且其機能,在同業者集中適地的條件下,


形成專業化之機能區域。並且因機能的差異形成地緣上之分區,以主要四條街道劃分成為六人境,


一即「仁和境」,以金銀器製造業者為核心,地當朝天宮背後、博愛路以東之區域;一即「益安境」,


中山路以東,仁和境之南,及光明路以北地域;一為「福安境」,在現光明路以南,南至北港溪之地域,以進出口貿易及碼頭運輸業為主業;一為「三益境」包括中山路以西,原橫街,打鐵街以南;


一為「賜福境」包括博愛路以西,打鐵街、橫街以北地域。一為「公館境」,在賜福境之北,為行政、


文教區。

當時北港街分蔡(峰山)、蔡(青陽)、許、楊、陳五大姓,其中,峰山蔡姓所占地域最廣,


從北港溪河岸以北直至中秋街、朝天宮、橫街、打鐵街為其分布地。亦即占據當時北港街域


大約三分之二,包括朝天宮兩翼以南全域。因所居之地瀕北港溪岸,故掌握埠頭搬運業及出入口商務;


蔡姓傑出之列行「捷發行」,至日據初期,蔡煌輝之時代,因北港已完全失去內港機能,


乃改營汽車貨運行,仍屬運輸業者;許、楊兩姓居住博愛路以東地域,居民以(油車)為主業,


掌握附近花生,胡麻之榨油加工業;陳姓分布於博愛路以西全域。其居民亦以榨油業為主業,


其遷移南港者即從事製糖業,慣稱糖廓者;以上三姓皆為泉籍移民之後裔。惟賜福街、


義民街一帶以西卻為漳籍陳姓氏族之居住地,其居住笨港之歷史似很早,而且處於泉籍移民之間,


故其地緣與血緣上之團結特別強,此表現於陳姓王廟之創設。其從事行業,由其聚居地古稱魚寮觀之,


最初應從事漁業打撈,養殖為主,其後轉為榨油及農業種植。另青陽蔡姓,則分佈於北港西北端之


新街,以從事農業耕種,碾米業為主。

每逢端午節,南北港許姓連合為一,蔡、楊兩性亦連合為一,於溪尾堀,舉行石頭會戰,


其目的為尚武抑為消除氏族或職業上之糾紛,約時約地比戰一番,論者不一。蔡、楊之聯合或因非


同業無利害衝突之故也。楊、許之對立,或為同行相怨故也。陳性之局外中立,係因漳籍之故也。


至七月普渡,則輪由蔡(峰山)、蔡(青陽)、許、暢、陳五大姓主普,至日據末期始止。

光緒二十年十月,北港大火,街肆廢燬大半。次年日本政佔台灣,社會不安,其後日人興築基隆、


高雄等港,逐步將閩台貿易轉化為日台貿易,貿易權幾全由日人控制。北港貿易商泉郊、廈郊、


糖郊及眾多船行營業狀況一落千丈,其不願歸化日籍者,則遷回福建祖籍地,北港遂退化成油、


糖集散中心。及日人設立新式糖廠,北港僅成油及附近農產品集散中心,人口因而不斷往嘉義、


台北三重埔、高雄等地遷移。

民國三十四年(1945),台灣光復,北港居民雖有心重建閩台貿易網,然其時閩、台兩省皆動盪不安,


三十九年(1950)大陸淪陷,閩、台貿易復告中斷,復以北港溪經常泛濫,政府遂於兩側修築堤防,


北港之商港功能完全喪失,人口外流更形劇烈。光緒二十年北港街共7150戶,因937口,


民國六十九年(1980)閩台地區人口普查,北港人口僅54552人,至民國七十四年底,


人口更減少至53180人。幸北港有一歷史悠久之朝天宮,為國家二級古蹟,及三級古蹟的義民廟,


每年吸引數百萬觀光客。今北港除仍維持食用油生產中心之地位外,街民更致力建設,


期使北港轉化成一宗教觀光城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靈修道法分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