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1/02/26 00:09

             


              台   南


             ~ 鹿耳門 ~


                北線尾   


             天后宮 ~


               主  祀


             天 上 聖 母


             水 仙 尊 王


             四 海 龍 王











   



   



                
   




 


 


西元一六六一年四月三十日,民族英雄鄭成功率領四百餘戰艦抵達台灣鹿耳門外沙線,因水淺船隻無法


行駛,鄭氏乃設香案焚香祝禱祈求媽祖助漲潮水;果然水升丈餘,於是揮軍登陸鹿耳門南岸北汕尾嶼,


進而趕走荷蘭人,收復台灣,因而改寫了台灣的歷史,鹿耳門遂成為偉大的古蹟。


 台南市安南區鹿耳門天后宮,於明永曆十五年 (西元一六六一年) 民族英雄鄭成功登陸後首建,


由於歷史悠久,媽祖威靈顯赫,常年有大批男女信徒從全國各地前來進香膜拜。根據歷史文獻記載,


鹿耳門天后宮,原由鄭成功建在登陸地即北汕尾嶼,當時稱作“媽祖宮”,奉祀天上聖母;


清康熙五十八年由百官捐俸擴建為“天后宮”,咸豐五年,台灣總鎮府邵連科與曾元福各官暨三郊公局


等商賈捐資重興,同治十年,曾文溪改道,天后宮遭沖毀,「開基媽祖」神像暫祀民家,民國三十六年


再重建,民國六十六年復重建,目前尚未完成。

  鹿耳門天后宮供奉的鄭成功隨艦媽祖,係大陸稀產寶貴之“宣芝木材”雕刻而成,其手法出自名


家,亦是台灣此種千年材質獨一無二的媽祖神像。鹿耳門天后宮除媽祖神威顯赫外,另陳列有市政府疏


浚鹿耳門溪時於古廟址出土的古天后宮“重興天后宮碑記”、“新建鹿耳門公館碑記”,以及其它古器


物,實質反映了台灣古代工商業發展情形和大陸間血濃於水的關係,同時亦說明了鹿耳門天后宮這座古


廟當年不但是信仰所繫,也是海上交通及工商發展上佔有之重要地位,而在歷史上留下其長遠的影響。

  鹿耳門天后宮,宮殿巍峨雄壯,正門俯視鹿耳門港口,南對安平古堡與四草砲台,東望萬頃台灣最


大鹽場 (台南科技工業區建地) 西臨台灣海峽,沿海有青翠茂密的防風林,迤前為聞名的鹿耳門古港道;


今鹿耳古港道遍植蚵架,竹筏橫臥,偶爾帆影兩三點綴溪面,朝暉夕陰,令人有發思古之幽情。

  鹿耳門天后宮於民國七十三年舉辦台灣首次之“甲子年護國祈安羅天大醮”,歷時四十九天,由當


時台南市長蘇南成擔任總主會,一時中外嘉賓雲集,典禮莊嚴盛大,在數萬信徒、龐大藝陣,遵循古禮


之下,自鹿耳門古天后宮遺址沿鹿耳門溪,護送「媽祖船」進入台灣海峽,尋覓當年延平郡王鄭成功登


陸鹿耳門南岸北汕尾島的路線,以緬懷鄭王復台之豐功偉績。


 


西元1661年,鄭成功率領四百多艘戰艦從鹿耳門登陸,趕走當時佔領臺灣的荷蘭人,收復台灣故土,


也奠定了鹿耳門在台灣重要的歷史地位。


鹿耳門天后宮為鄭成功登陸台灣後所建,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宮內主要供奉媽祖,雕像是採用稀


有大陸萱芝材料雕刻成,雕工細膩,佛相莊嚴,神體上蟒龍纏繞護身,座椅上還有8隻神態各異的獅子,


具推論此尊神像有800年以上歷史。


廟中存有"新建鹿耳門公碑記"及清咸豐年間"重興天后宮碑記",兩塊古石碑,這些都是證明為正統鹿耳門


天后宮最好的證物。


每年農曆新春,鹿耳門天后宮舉辨文化季的活動,每年總會吸引成千上萬香客,來祈求一年的平安順


利,尤其在除夕夜一起守歲、吃圓仔湯、點頭香、鼓巖朝聖、分壓歲錢,其中搶頭香,


是最令人津津樂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靈修道法分享 的頭像
    靈修道法分享

    *靈修道法*

    靈修道法分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