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好吃的鵝肉。(照片提供/廖浩欽)
▲台式烤鴨與中式烤鴨各有千秋,皆是秋季補養良方。(照片提供/廖浩欽)

文/廖浩欽


今年9月8日的節氣屬「白露」,「陰氣漸重,凝而為露,故名白露」。傳統上,在這個陰氣始生的時節,老一輩的人就會開始為一家人準備進補,取「陽氣 已老,陰氣始生」之意,此時進補更能滋養肝腎二經。也因此,秋天又成為轉骨的季節,因為腎氣為先天之本,在傳統醫學上,生長與腎氣盛不盛有密切的關係。


中藥常用來轉骨的方藥很多,諸如茯苓、玉竹、川七、補骨脂、何首烏、淮牛七、鹿茸、熟地等藥,幾乎每位中醫師都有其撇步。但其實轉骨方並不神秘,把轉骨方攤在陽光下檢視,不外乎「開脾胃,益肝腎」兩個方向而已。


開脾胃的中藥,取「脾胃為後天之本」,換現代的說法就是,健全消化系統,能夠消化好、吸收快,讓孩子愛吃東西,自然就有長高的資本。


益肝腎的中藥是取「腎主骨」的原則,要使骨骼肌肉生長充實,長得高也得要長得壯才行。傳統醫學裡的「腎」與西醫學的腎臟有相當大的差異。


傳統上,除了排泄功能之外,還包括了生殖系統與遺傳功能,所以除了腎臟之外,還有許多內分泌系統與生殖系統協同作用,才是一個完整的「腎」。


但是一般補脾胃的藥還算好吃,補肝腎的藥就偏苦了。要孩子吞下苦藥,以求無法立即見效的生長,似乎不太實際,因此出現將食物入補的做法。


鴨肉性涼、鵝肉甘平,都合乎補益肝腎的標準,而且各種胺基酸的含量均高,對人體的補益作用無可挑剔。同時鴨與鵝肉的脂肪含量偏低,非常適合現代人。尤其鵝肉的亞麻酸含量高,脂肪熔點低,所以特別柔軟,老人與小孩更易接受。


鴨肉性涼,故在烹調時,常使用薑母或當歸等溫性藥物加以調和,不著痕跡地把有苦味的中藥掩蓋過去,在微涼的秋夜來上熱呼呼的一碗,真是人生樂事!


中藥食補並非神神道道的秘方,不僅有益於小孩生長,對於老人家或是孕、產婦等需要補益的對象,也是很好的補養方法。


老人家吃補腎藥有助增加骨密度,產婦除了加速身體恢復之外,充足的蛋白質與不飽和脂肪酸對於身材的雕塑也極有幫助,對哺乳後下垂的胸部更有回春之功。(作者為彰化市玉衡中醫診所院長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靈修道法分享 的頭像
    靈修道法分享

    *靈修道法*

    靈修道法分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