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本格中所有圖文多數引用來自於網路,如果有侵權或違反著作權請即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靈修道法分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靈修道法分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靈修道法分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張道陵之孫張魯,原居漢中,漢末第四代天師張盛移居江西貴溪龍虎山,“五斗米道”遂在江南一帶流傳,為道教龍虎山宗之肇始。到東晉末,“天師道”代替了 “五斗米道”的名稱。 道教史上因“道法承受”來源不同而分衍的宗派,最大的有五派∶ 正一道∶ 據《元史·釋老志》記載∶“正一天師者,始自漢張道陵,其後四代曰盛,來居信之龍虎山。相傳至三十六代宗演,當至元十三年(西元1276年),世祖已平江 南,遣使召之。至則命庭臣效勞,待以客禮。特賜玉芙蓉冠,組金無縫服,命主領江南道教,仍賜銀印......,子孫世襲領江南道教,主領三山符籙。”這是 龍虎山張天師世稱“正一真人”之始。《通鑒·輯覽》稱∶“元世祖詘封張宗演為嗣漢天師、演道靈應沖和真人。”此實為張氏世襲天師之始。據《元史-成宗本 紀》記載,元成宗大德八年(西元1304年)授張宗演次子張與材(第三十八代天師)為“正一教主,主領三山符籙”,從此“天師道”又名正一教、正一道。 《明史·方技傳》說,正一派道士大都是“專恃符籙,祈雨驅鬼。”一般說,正一道主要從事符籙齋醮。自從道教分衍宗派之後,閣皂山主要傳葛玄靈寶法籙,稱靈 寶派;龍虎山傳張道陵法籙,稱正一派;江西一帶流傳許旌陽法籙,稱淨明派。這三派後來亦均總歸於正一道。 全真道∶ 金世宗大定七年(西元1167年),王嚞(重陽)至山東甯海立全真庵,創立全真教。其教主張儒、釋、道三教合一,王重陽說∶“心中端正莫生邪,三教搜來做 一家”、“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釋道以來是一家,兩般形貌理無差,”教其門徒諷誦《孝經》、《心經》、《道德經》。其教規與正一道不相同 ∶不娶妻室,不茹葷腥,為出家道士,一般多住宮觀內,以清修煉養為主要宗教生活內容。 在王重陽創立全真道之前九十多年,即北宋熙寧八年(西元1075年),浙江天臺山道教大煉師張伯端(紫陽)依據《參同契》原理作《悟真篇》,興起了以修命 為主的煉養一派。 由於王重陽之全真道與張伯端開創之丹鼎一派均重煉養;又都依託東華少陽君王玄甫、鍾離權、呂岩為祖師;又因王重陽派興起于北方,張伯端派興起於南方,故王 重陽全真道稱為丹鼎派之北宗,張紫陽派稱為丹鼎派之南宗。據明都印《三餘贅筆》載∶“其南宗者,謂自東華少陽君得老聃之道,以授鍾離權,權授唐進士呂岩、 遼進士劉操,操授宋張伯端,伯端授石泰,泰授薛道光,道光授陳楠,楠授白玉蟾,玉蟾授彭耜。其北宗者,謂呂岩授金王重陽、重陽授七弟子(即北七真)。 全真派在元以後發展的支派很多,其中以元邱處機(自號長春子)所開創之龍門派最為隆盛。邱長春,山東棲霞人,年十九為全真道士,師事王重陽。成吉思汗在雪 山,遣使求之。邱長春應命行萬有餘裏,曆四載而始達雪山。成吉思汗問長生久視之道,告以清心寡欲為要。問治平之方,則答以止殺。成吉思汗甚器重,稱為神 仙,仍遣使送還。其後累降旨褒揚,並命邱長春管領“天下應有的出家善人。”由於邱長春受朝廷重視,社會影響較大,故龍門派在元代便信徒較多。 真大道教∶ 本名大道教。創使人為滄州劉德仁,時在金熙宗皇統年間。《通鑒輯覽》說∶ 真大道教者,始自金季道士劉德仁之所立也。其教以苦節危行為要,而不妄取於人,不苟侈於己者也。五傳而至酈希誠,居燕城天寶宮,見知憲宗,始名其教曰真大 道。授希誠太玄真人,領教事。 劉德仁,道號無憂子,滄州樂陵人。生於北宋宣和四年(西元1122年)。六歲時遭遇北宋末徽宗、欽宗被金人所虜的靖康(西元1126-1127年)之變, 隨家徙居鹽山太平鄉。皇統二年(西元1142年),劉德仁二十一歲,托言老君授道,創建了“大道教”。據《宋學士文集》五五《書劉真人事》∶“金皇統二年 十一月,遲明既望,似夢非夢,有老人鬚眉皓白,乘青犢車至,授玄妙道訣而別,不知所之。”又說∶“一日晨起,有老叟乘犢車相過,摭《道德經》要言授之,曰 ∶‘善識之,可以修身,可以化人’,乃授筆一支而去。“其教旨有九項∶”一曰視物猶己,勿萌戕害凶嗔之心;二曰忠於君,孝於親,誠於人,辭無綺語,口無惡 聲;三曰除邪淫,守清靜;四曰遠勢力,安貧賤,力耕而食,量入為用;五曰毋事博奕,毋習盜竊;六曰毋飲酒茹葷,衣食取足,毋為驕盈;七曰虛心而弱志,和光 而同塵;八曰毋悖強梁,謙尊而光;九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同上)在道教煉養方面,主張”見素抱樸,少思寡欲,虛心實腹,守氣養神。”(元杜成冤《改 建先天宮記》)對於“飛升化煉之術、長生久視之事,則曰,吾不得知。”(元趙琳清《大道延祥觀碑》)但亦從事替人驅狐役鬼、劾召鬼神。據《書劉真人事》 說,金大定十五年(西元1175年)詘劉德仁居燕京天長觀,賜號東嶽真人,大道教以此流傳更廣,“傳其道者遍中國。”劉德仁死於大定二十年(西元1180 年),前後行教三十八年。該道派五傳至酈希誠,元憲宗賜名“真大道”、六傳至孫德福,在至元五年(西元1269年)曾奉詘統轄諸路“真大道”。八傳至嶽德 文,其教更盛。其教至元末猶不衰,但元以後逐漸衰微,終於消失。 太一道∶ 創始人為衛州(今河南汲縣一帶地方)蕭抱珍,時在金熙宗天眷年間(西元1138-1140年)。其教傳“太一三元法籙”之術,故名“太一”。全真道和真大 道教皆不太注重符籙法術,而太一道獨以此出名,頗與天師道相接近。主張以老子之學修身,以巫祝之術禦世。元王鶚《重修太一廣福萬壽宮碑》謂∶“初,真人既 得道,即以仙聖所授秘籙濟人,祈禳詞禁,罔不立驗。天眷初,其法大行。”元王惲《秋澗集》六一《韓君碣銘》謂∶“遠邇向風,受籙為門徒者歲無慮千數”。足 見當時信奉太一道者之多。金熙宗皇統八年(西元1148年)詘蕭抱珍赴闕,頗加禮敬,敕所居觀額以“太一萬壽”四字。元憲宗二年(西元1252年),元世 祖忽必烈尚未正式登帝位,曾封蕭抱珍為“一悟真人”。蕭抱珍行教達三十年。卒于金大定六年(西元1252年)。 蕭抱珍去世後,由其弟子韓道熙嗣教,仍襲蕭姓,故亦名蕭道熙。金大定九年(西元1169年),金世宗敕在觀內建立“萬壽”額碑。太一道“聲教大振,門徒增 盛”(《秋澗集》四七《二租形狀》),達數萬人之多,其流布區域,“東漸於海”(同上)。太一道傳嗣有秘籙法物,繼法嗣者皆改姓蕭,即以祖師之姓為姓。四 傳至蕭抱珍之再從孫蕭輔道,元世祖以“安車來聘”(《秋澗集》三八《清蹕殿記》),並賜號“中和仁靖真人”。五傳至蕭居壽(本姓李),《元史·釋老志》謂 ∶“至元十一年(西元1274年),建太一宮於兩京,命居壽居之,領祠事,且禋祀六丁,十三年(西元1276年),賜太一掌教宗師印”。太一道六傳至蕭全 佑(本名李),七傳至蕭天佑(本姓蔡)。其教至元泰定帝也孫鐵木兒泰定間(西元1324-1328年)猶不衰。但以後則漸次衰微,終而消失。 淨明道∶ 亦稱淨明忠孝道。該道派發勒于南宋高宗紹興年間(西元1131-1162年)。江西南昌西山玉隆萬壽宮道士何真公托言許真君(遜)降授給他“飛仙度人經淨 明忠孝大法”,“淨明大法”始行於世。至元初,有道士名劉玉清,經他清整“淨明法”之教法教理,造作《淨明忠孝全書》,正式形成了淨明道。該道派奉許旌陽 (遜)為教祖。行教側重以符籙禁咒驅邪降妖,以守一齋醮修仙度人。此道派傳播於江南,在元明間影響較大。以後漸衰微。 以上五派,全真道、真大道、太一道,興起於北方;正一道、淨明道則興盛於南方。真大道、太一道、淨明道早已失傳。明以來,道教分全真與正一兩大道派,其他 一切支派皆歸納於這兩派之中。全真派支派較多,其主要的是∶ (一)五祖派∶即 道教尊奉之東華帝君王玄輔,號少陽,傳少陽派; 鍾離帝君鍾離權(字雲房),號正陽,傳正陽派; 純陽帝君呂岩(字洞賓),號純陽,傳純陽派; 海蟾祖師劉操(字宗成),受於鍾離帝君,傳海蟾劉祖派; 重陽祖師號重陽,傳重陽派。 (二)北七真派∶即 邱處機,號長春,傳全真龍門派; 劉處玄,號長生,傳全真隨山派; 譚處端,號長真,傳全真南無派; 馬鈺,號丹陽,傳全真遇仙派; 郝大通,號廣甯,傳全真華山派; 王處一,號玉陽,傳全真崳山派; 孫不二(坤道),傳全真清靜派。 (三)南五祖紫陽派∶ 即張紫陽(伯端)蝕紫陽派。 石杏林為第二代祖師, 薛道光為第三代祖師, 陳泥丸為第四代祖師, 白玉蟾為第五代祖師。 正一道支派也很多,主要有∶ (一)大茅真君名盈所傳清微派; (二)天師張虛靖所傳正一派; (三)許真君傳淨明派; (四)真武玄武派。道教傳授經籙科儀,舊分三宗,又名三山符籙,總歸正一派。

靈修道法分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靈獨覺法 當做工夫時,宜絕念忘機,靜心定神;提防動心起念,惟有一靈獨耀,而歸真返樸;此時便易入無為正定,山河大地。十方虛空,盡皆消殞,歸於寂滅。在一靈獨耀 境中,不可動心思量,才涉思維,便成剩法。故宜念起即覺之,心動卸止之。心本虛靈不昧,於修靜定工夫中,固須制其外馳;然不可入於昏沉寂滅;宜貫注全神, 集中一點,並保其一靈惺惺之境,妄心欲動時,即伏之不動,妄心已動時,即制之不動。要去欲起時,即攝令不起,妄念已起時,即予覺破,令不續起。故古謂: “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起是病,不續是藥。”念念覺破,便自可至無念矣。無念便無心,無心便近道,且亦登堂入室矣。當一心散亂,幻與雜念紛起,生滅 不停時,宜急用斬截法,截斷諸心,打殺萬緣。使心住心位,境住境位,心不外緣而內寂,境不內擾而外靜。及至一塵不染、一念不生時,則自虛靈不昧,澄澄自 知,雖寂寂而常惺惺,雖惺惺而常寂寂;一靈獨耀,神光曄煜,而得大自在力。 泯外守中法 儒門以“執中”為心法,並以中庸之道為天下後世倡。老子以“守中”為心法,丹道門庭修鏈更有“守中”與“守中黃”一訣法,心口相傳。佛家亦倡“中道”,主 捨空有二邊而行中道,最後雖主“中亦不立”,即中亦應舍,然仍以得證中道為修證要妙。故亦可以說,守中為三家共法。泯外守中之先,第一步須行“制外存中” 法,制外所以令外不入內,守中所以令內不緣外。泯外則不用強制防治外塵之干擾,而外境自泯,外泯則內景之中體自見。天地有天地之中,宇宙有宇宙之中,人心 有人心之中,理事有理事之中;得其中,固執而守之,守而勿失,便入道矣。丹道派則須配合八卦五行以“規其中”,複以中為玄牡之門,乃天地之根;故以“中 竅”為千古不傳之“聖竅”與“道竅”。 冥心守一法 仙經曰:“子欲長生,守一當明。”三家聖人教人,除以中為道體外,又複以一為道體。道本虛無。大而無外,小而無內;惟在此虛無中,有宇宙天地萬物,若無 “中”則上下左右,運行生息,俱無由立,亦無由維繫而至於不墜不滅。虛無不可窮不可見,以一見之。仙經謂“守一存真,乃能通神”者在此。老子曰:“道生 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萬物生於一,一生於道,故守一即可至於道。老子又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甯,穀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王侯得一以為 天下貞。”一者道之始生,而為萬物之母,故老子又有“守母”之訓,莊子有“我守其一、而處其和”之訓。守一為得一之階梯,乃入道之不二法門。冥心於一,合 氣於淡,則不二三,心不二三即定;行者於此,宜將牙關咬緊,死盡偷心,冥合於一,此為定心妙法。 系心守竅法 守中守一,為無形無相無位之道法,此守竅法,則為有形有相有位之道法。夫人心好動,易向外馳放,難得片刻安住;欲其冥極,殊不易言,於此時便可用系心守竅 法。系心守竅,亦即儒門之“收放心”工夫。當做工夫時,一覺此心已放,便應即予收回,系於竅中。初時,一住即放,一放即收;再收再放,再放再收;久久純 熟,自不馳放散亂,佛遺教經謂:“制心一處,無事莫辦。”心念一動,制令不起,微嫌有強勉意。佛家修止,有“系緣止,制心止,體真止”三止法,均所以息妄 想顛倒,歸於一切處無心、無念、無欲、無為,而以得解脫也。系心守竅,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均可守,初步則均以守下丹田為通則。惟亦有初下手即教令守眉 間,泥丸者,此亦名守黃庭法。亦有教守鼻柱、絛宮、氣海、海底、命門者,尤以教守玄關法為最神秘。道家守竅法,均有口訣,有工程,有火侯,有符度,有證 驗,有境界;惟此則過來人自知,不足以為外人道也。 虛心實腹法 老子曰:“虛其心,實其腹。”壺子謂“心不虛則神死,腹不實則命危。”心不虛極,則不能空靈,亦不能清明在躬。心無一物則物泯,心無一念則念泯,心無一理 則理泯,心無一事則事泯;如此則自一塵不染,萬境諸寂,心法雙泯,能所兩忘:而入於無何有之鄉矣!無論用空心空境法、存心存境法,或存心空境法、存境空心 法,總以求此心之能虛極靜 篤,空靈神明為要妙。至於“腹”字,乃指丹田,五行之土,為人之命寶。道家秘傳有“積氣實腹法”,有“聚氣實腹法”,腹實即所謂“丹田有寶”也。丹田有寶 後,尚有“采藥”“過關”“服食”“溫養“沐浴”“還丹”“神化”諸法,法各有訣。實腹者“坤”腹,虛心者“離”心;故有“實陰服食”與“取坎填離”之 方;此亦為交合心腎、變換陰陽之訣法。故曰:心處神來合,腹實命不枯。 心息相依法 即做功夫時,心不易制服,亦不易系住,欲其息諸亂想雜念,入於靜定境中,了不可得。於是而可采行此一工法,使心相依於息。相守於息。息行心行,息住心住, 息運心運,息止心息。心息相合,則心息一體。玄門有住息法,止息法,住心法,止心法;乃呼吸控制、氣脈控制、心理控制、精神控制之要道。迄乎萬境皆寂,一 念不生,人法兩空,能所雙泯時,使得見性入道,且自有“一陽來複後,天地盡皆春”之境界。此法初入手時,可與“凡息”相依,進乎中乘,可與“胎息”相依, 迄乎上乘,可與“真息”相依。真息乃先天息法,似有息而實無息,似無息而實有息,並使此息與天地之息合,而人心亦自與天地之心合矣。行此法切不可用心去 依,而以“似在相依似不依,似不依時又似依”為訣竅。修行人,開始亦可由通行之“數息法”與“聽息法”入門,久久純熟,再求次第深入。 凝神寂照法 凝神寂照法 則非在凝“凡神”,而在凝“元神”。凡神與元神之分,過來人皆可頓悟。寂照法初步可自寂照“凡竅”入手,久久不搖不動,即可產生元陽,激發真氣。再上一 乘,則可凝元神而寂照“玄元竅”(亦有以玄元竅為“玄關”者),此易入大定而生起“真火”,亦稱“神火”。(真火與凡火有別。丹家煉藥。多誤認凡火為用, 大誤。)此火能起死人而肉 白骨;有回天之功。惟不知“止火”之訣者,則易走火入魔,甚至火熾焚身,使人喪身失命,故修行人,又須懂得“防危杜險”之法。古者,聖人虛其心而實其照, 凝其神而寂其照;並以此為得靜定之要法。靜極則生意盎然,定極則別有天地;此不可思議境界,與佛家之寂滅境界,大有逕庭。禪宗修四禪八定九次第定,可由之 而胡心見性;惟與丹道門庭之定法有別,道門此法之訣要,主在“凝神所以內定其心,寂照所以內回其機。” 迴光返照法 回光法乃做功夫時,宜收拾精神,依照太乙金華宗旨所示:“於萬緣放下之時,惟用梵天∴字,以字中點存眉心,以左點存左目,右點存右目,則人兩目神光,自得 會眉心。眉心即天目,乃為三光會歸出入之總戶。”(按∴字即梵天伊字,謂日月天罡在人身。總戶為丹書所謂日月合壁處。)收拾精神,乃所以使周身之精氣神聚 於一處;回光乃所以使天地陰陽之氣無不凝,而日月天罡之光無不合。故經曰:“專一回光,便是無上妙諦。回光既久,此光凝結,即成自然法身。”“光已凝結成 法身,漸漸靈通欲動矣,此千古不傳之秘也。”天地萬物莫不有光,人身亦有光;心有心靈光,性有性靈光,腦有腦神光人佛家稱頭光),五官百孩,莫不有能,莫 不有神,亦莫不有光;得其神則生,失其神則死;其於光也亦然。回光即所以外回宇宙之光,內回心性之光,外回自然所發之光,內回形體所潛之光,會於眉心,而 住於泥丸;使內外之光,合而為一圓光。同時,並行返觀之法。返覯之法,乃所以用觀以養其神光也。天玄子謂:“玄門有“三回光法”“五返觀法”,向極秘惜不 傳。 息心止念法 人之心無時不動,動則散亂,而萬念紛飛,幻想交織,無時或靜。動一分妄念,則損一分真氣;多一分清靜。即添一分元陽。欲得其本心,全其真陽,則須寂其心, 死其心,使一心不動,萬念俱止,心寂則念自止,念止則心自寂。心靜為心,動則為念;念者,人。二心也。一心即正,正者,止於一也;二心即魔,魔者,其鬼如 麻似粟也。人之所最難降服者,即此魔心用事。即心為聖,即心為魔;即心是佛,即心是賊。經謂“心為賊王”,擒賊先擒王,修道先降魔:故丹書首重降心一訣, 而佛祖亦以“加何降服其心”為教。禪宗“牧牛”之說,道家“牧馬”之說,旨均在降服其心,便能自息而止於靜也。故曰:“心中無一物,乾坤自在閑。” 存想穀神法 道家用功心地,有“存想”一法。存想與觀不同,猶回光與回機之有別。心不可動,亦不可失;妄心不可有,照心不可無。欲心不可有,定心不可無。存想即所以存 其本心也,恐人之放其本心而失之,或泯其本心而失之也。孟子曰:“無失其赤子之心。”亦即說:本心不可失也。存想之法多端,其大要有“九存想法”,最上乘 之訣,即為存想穀神法。此亦稱存想黃庭法,存想泥九法,存想崑侖法。其位在頭腦九宮中之中央一宮,中虛而靈明,為元神所居之地;谷虛而其應無窮,能神而其 用不竭;存想於斯,可大開慧悟,並能神化無極,而有意想不到之妙用。庾信詩謂“虛無養谷神”,高義方清誡謂:“智慮赫赫盡,穀神綿綿存。”其言得之,蓋此 實乃以神養神法,而存想實亦即存神法也。 息妄全真法 道家修道,重真心為用。真心在妄即凡夫,妄心歸真即聖地。真心者,即人之本來心,亦即道心、天心;妄心則為凡心、物心,以及虞廷十六字心法中之人心。動心 即妄,不動心即真。息其動心使複歸於寂然不動,即得全其真心。人心本靜,感於物而動,今如泯物泯境,滅其惑因,則自仍寂然無動於中,而複其本體矣。大易 曰:“洗心退藏於密。”即此意也。洗鏈其妄麈,退藏於密地;使外不入內,內不緣外,外境寂然,內心澄然;此外息其境之斬截法,亦即“杜外全中”法也。泯物 泯境之不足,則可用泯心止念法,以內息其心。息心不用,便同無心;無心起用,用亦無心;即無即用,即用即無;斯即真心用事矣。此正永嘉所謂:“洽洽用心 時,洽洽無心用,無心洽洽用,常用洽洽無”之境地。或則泯外存內;萬境寂然,一心澄然。或則泯記憶體外;萬境森然,一心寂然。或則用外雙泯;心境兩寂,而 全同本體。或則內外雙存;萬象森羅,而對境無心。或則內外一體;即內即外,即外即內。或則心物一如;即心即物,即物即心。雖日臨萬物,而若無一物然,以本 來無一物也。雖日理萬機,而若無一幾然,以本來無一事也。加此則自頓徹真心,而超性地,與道全真矣。故曰:有心皆可用,無用不成心。無心自無用,無用亦無 心。今以無用用,便以無心心。無用用中藏大用,無心心處見天心。 返還先天法 道家修鏈,最重先天,而忌後天用事。此即是說:道家修鏈,重末形而不重已形,重未然而不重已然;重無象之象,無相之相,無物之物,無體之體。修重逆修逆 用,訣重返本還元;鼎重先天爐鼎,卦重畫前一封。觀重觀喜怒哀樂未發前是何氣象?重父母末生前是何面目?與乎觀天地未分、鴻蒙末判時是何境界,同時,做工 夫時之最上一乘訣法,天玄子謂:“調息須調真息息(先天元息),鏈神須鏈不神神(先天元神);鏈氣須鏈玄元氣(先天元氣,亦有重先天祖氣者)。鏈精須鏈未 然精(先天元精),鏈性最重無性性(先天真性),鏈心首在複天心(先天真心)。”天玄子又謂:“順則為人逆則僊,返還最易到先天。能脫形骸力為道,不養聖 胎亦是僊。”蓋一從事鏈養聖胎,即屬有為法,有為法為後天法;無為法力為先天法。在丹道派之“先天道”中,概以清靜無為為主“以無修無鏈為功,以無生無滅 為道,以無證無得為得。複以其重先天,故易不失其赤子之心,易保其嬰兒之態,易養其天趣,存其天機,而保其天真!一切與父母未生前之本來面目無以異。無識 無知,無憂無樂。且又無戒而自戒,無定而自定,無慧而自慧,無悟而自悟。本來如是,故爾如是;本自具有,不少欠缺;不加些子,當體即得;得無所得,一得永 得。故曰:“返還在垢複,抽添重坎離;能鑿鴻蒙竅,使與羲皇齊。”

靈修道法分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神農經》曰:食谷者智慧聰明,食石者肥澤不老(謂煉五石也),食芝者延年不死,食元氣者地不能埋,天不能殺。是故食藥者,與天地相弊,日月並列。 《老君道經》曰:穀神不死(河上公曰:穀,養也,能養神不死。神為五臟之神,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腎藏精,脾藏志。五藏盡傷,則五神去矣),是謂玄牝 (言不死之道,在於玄牝。玄,天也,天于人為鼻;牝、地也,地于人為口。天食人以五氣,從鼻入,藏於心。五氣清,為精神、聰明、音聲、五性。其鬼曰魂,魂 者,雄也。出入人鼻,與天通,故鼻為玄也。地食人以五味,從口入,藏於胃。五味濁,為形骸、骨肉、血脈、六情。其鬼曰魄,魄者,雌也。出入於口,與地通, 故口與地通,故口為牝也)。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根,元也。言鼻口之門,乃是天地之元氣所從往來也)。綿綿若存(鼻口呼吸喘息,當綿綿微妙,若可存,複 若無有也),用之不勤(用氣當寬舒,不當急疾勤勞)。 《老君德經》曰:出生(謂情欲出於五內,魂定魄靜故生也)入死(謂情欲入於胸臆,精散神惑故死也),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言生死之類各十有三,謂 九竅四關也。其生也,目不妄視,耳不妄聽,鼻不妄嗅,口不妄言,手不妄持,足不妄行,精不妄施。其死也,反是),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人欲求生,動 作反之,十三之死地也)。夫何故?以其求生之厚(所以動之死地者,以其求生活之太厚也。遠道反天,妄行失紀)。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 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焉(以其不犯上十三之死地也)。 《莊子·養生篇》曰:吾生也有涯(向秀曰:生之所稟,各有涯也),而智也無涯嵇(康曰:夫不慮而欲,性之動也;識而發感,智之用也。性動者,遇物而當足, 則無餘智;從感而求,倦而不已。故世之所患,常在於智用,不在性動也)。以有涯隨無涯,殆已(郭象曰:以有根之性,尋無窮之智,安得而不困哉。已而為智 者,殆而已矣向秀曰:已困於矣,又為以攻之者,又殆矣)。 《莊子》曰:達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為(向秀曰:生之所無以為者,性表之事也。張湛曰:生理自全,為分外所為,此是以有涯隨無涯也);達命之情者,不 務智之所無奈何(向秀曰:命盡而死者是。張湛曰:秉生順之理,窮所稟之分,豈智所奈何)。 《列子》曰:少不勤行,莊不競時,長而安貧,老而寡欲,閒心勞形,養生之方也。   《列子》曰:一體之盈虛消息,皆通于天地,應于萬類(張湛曰:人與陰陽通氣)。和之於始,和之於終,靜神滅想,生之道也(始終和則神志不散)。   《老君妙真經》曰: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故養生者,慎勿失道;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與生相守,生與道相保。

靈修道法分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十二時辰養生法   古代將一晝夜分為十二時辰,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一時辰相當於現代的兩個小時。子時23~1點,丑時1~3點,寅 時3~5點,卯時5~7點,辰時7~9點,巳時9~11點,午時11~13點,未時13~15點,申時15~17點,酉時17~19點,戌時19~21 點,亥時21~23點。 1、卯時(上午5~7點):晨光初放即披衣起床,叩齒300次,轉動兩肩,活動筋骨;將兩手搓熱,擦鼻兩旁,熨摩兩目6、7遍;揉搓兩耳5、6遍;再以兩 手抱後腦,手心掩耳,用食指放中指上,以中指叩擊頭枕部各24次,這叫“鳴天鼓”。然後去室外導引。   2、辰時(上午7~9點):導引結束後飲白開水或茶一杯;用手代梳,梳發百餘遍,以醒腦明目,防止脫髮;然後洗臉、漱口、刷牙;入廁排便。早餐宜吃飽 吃好。飯後徐徐行走百步,邊走邊按摩腹部,以助脾健運。   3、巳時(上午9~11點):或讀書,或理家,或種菜,或養花。疲倦時即靜坐養神,或叩齒咽津(唾液)。老年人氣弱,不宜高聲與人長談。因說話耗氣, 宜“寡言語以養氣”。   4、午時(11~1點):午餐,只宜吃六七分飽。食後用茶葉水漱口,可去油膩,但剛飯後不宜飲茶。靜坐或午休。   5、未時(午後1~3點):或午睡,或練氣功,或邀友弈棋。   6、申時(午後3~5點):或讀書,或寫作,或練字作畫,或撫琴吟詩,或流覽報刊,或去田間小勞。   7、酉時(午後5~7點):練一段導引;晚餐宜清淡、宜少吃,可飲酒一小杯。晚飯後可在庭院散步、觀落霞、聽鳥鳴。   8、戌時(晚7~9點):睡前漱口刷牙;用熱水洗腳,以引血下行,防止老人上實下虛,上重下輕,坐床上練靜功,然後安眠。睡時宜“臥如弓”,向右側, 以防壓迫心臟,以利膽汁排泄。   9~10、亥、子時(晚9至次日淩晨1點):“睡不厭蹴,覺不厭舒”,即睡時宜屈膝臥,醒時則伸腳舒體,變換姿勢,流通氣血。環境宜靜,安睡寧神以養 元氣。   11~12、丑、寅時(淩晨1~5點):此時宜吐故納新行周天之氣

靈修道法分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財神是掌管天下財富的神祗;倘若得到他的保佑眷顧,便肯定可以財源廣進,家肥屋闊。做生意供奉財神是一種傳統習俗,在中國是歷代相傳。因此很多人會擺放財 神的像在家裏或單位裏,希望求取好兆頭。而有些人更是朝夕上香供奉。但很多人均有同一疑問,便是民間流傳的財神有很多種類: 一、財神分為“正財神”及“邪財神” 財神像大致上可分為“正財神”及“邪財神”二類: 1、正財神可分為二種:文財神;武財神 2、邪財神如四面佛、車公元帥等之類。         二、正財神種類 1、文財神種類 文財神有四,分為財帛星君、福祿壽三星以及公正無私的比干以及生財有道的智慧財神范蠢。大多數人都喜歡供奉此類財神,因若能放置在財位上,財源立刻滾滾而 來。    (1) 財帛星君: 也稱“增福財神”, 他經常與“福”“祿”“壽”三星及喜神列在一起,合起來為“福、祿、壽、財、喜”。他的外形很富態,是一個面白長髭的長者,身穿錦衣系玉帶,左手捧著一隻 金元寶,右手拿著寫上“招財進寶”的卷軸,相貌厚重,讓人一看就知是富貴之相。 相傳他是天上的太白金星,屬於金神,他在天上的職銜是“都天致富財帛星君”,專管天下的金銀財帛,有求必應,最樂於助人;所以,很多求財的人,對他都非常 尊敬,有些甚至日夜上香供奉。有正常生意的人士 ,可以供奉這一位財神。    (2) 福祿壽三星: “福星” 手抱嬰兒,象徵子女昌盛一團和氣、福澤綿綿;“祿星”身穿華貴朝服、腰圍玉帶,手抱玉如意,一臉富貴容相。為人間信男信女加官進爵,添財進祿有求皆遂意。 “壽星”手捧壽桃,面露幸福祥和的笑容,面上皺紋可以看出他壽與天齊,象徵長壽無病無災;象徵安康長壽。    福祿壽三星中,本來只有“祿星”才是財神;但因為三星通常是三位一體,故此福、壽二星也因而被人一起視為財神供奉了。倘若把福、祿、壽三星擺放在財位內, 有這三星拱照,滿堂吉慶,撇開風水不談,單是視覺上及心理上也會覺得十分舒服的。 (3)文財神比干:   傳說比干為商朝忠臣,天帝憐其忠貞,因無心而不偏私,故封為“財神”。又因為比干是一位文臣,所以也被稱為文財神。    (4) 生財有道的智慧財神范蠢:   范蠡一生艱苦創業,積金數萬;善於經營,善於理財,又能廣散錢財,所以稱其為文財神就理所應當了。 2、武財神種類 武財神在民間常供奉的有兩位:一是黑口黑面的趙公明,一是紅面長髯的關帝聖君。 (1)趙公明:   這位財神黑口黑面、又被人稱為趙玄。這位財神法力很大,可以降龍伏虎、驅邪斬妖、群摩懾伏、招財利市。趙公明這位武財神,民間相傳他能夠伏妖降魔,而 且又可招財利市,即招財化煞而保屋宅平安,所以北方很多商戶均喜歡把它供奉在商鋪中;而在南方的商戶則大多供奉關公。    (2)關公:紅面長髯的關公原名關羽,字雲長,是三國時代的名將,與劉備及張飛結義兄弟,形象威武,正忠義膽,可鎮宅平安,招財進寶。形象威武,他不但忠 勇感人,而且能招財進寶,護財避邪。傳說關雲長管過兵馬站,長於算數,發明日清薄,而且形狀威武,講信用、重義氣、能招財進寶,護財避邪,小人橫事不敢來 犯,生意便可以興隆、財源廣進,故為商家所崇祀,是人們經常供奉的武財神。   關公像可分為二種: 紅衣關公像--可安放在家中,保屋宅平安。 彩衣關公像--可安放在商鋪之內以招財。 南方人特別喜歡供奉關帝聖君在屋宅或商鋪內。    三、邪財神 邪財神主要有一種:他就是四面佛。四面佛是婆羅門教的一位神,又稱為四面神。四面佛掌管人間的一切事務,其四面所求各不相同。一說是:四面分別代表事業、 愛情、健康與財運。正面求生意興隆,左面求姻緣美滿,右面求平安健康,後面求招財進寶。 另一說是:代表慈、悲、喜、舍...凡是祈求升天者必須勤修這四種功德。他不宜置放在神翕內,因為四面佛應該環視四方才能產生效應。倘若供奉在神櫃上便變 成了三面壁,效力便大打折扣,極不應該。 通常四面佛是置放在花園內,用玻璃架蓋上而供奉,或者露天供奉也無問題,這樣他便能四面兼顧,以收制煞招財之效。 

靈修道法分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道教禁忌是在中國古代民間禁忌和原始道教信仰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無論參訪道門,或是旅遊觀光,均應注意道門禮儀和其中的禁忌。 道教的宗教活動,又稱為“齋醮”,是道教信仰的表現形式。道教進行宗教活動的醮壇,是神靈降至之所,既神聖又莊嚴。因此,圍繞醮壇的法器和活動等,自然 也十分聖潔,並由此產生了諸多禁忌。壇場禁忌,總的精神就是:諸多穢不可入壇。也就是說,道教在舉行迎真祈福道場時,切不可有弔喪、問病、畜產等不潔之物 進入道場。親臨醮壇之人,主要是道士,也不能不有諸多禁忌。據《醮三洞真文五法正一盟威成儀?醮後諸忌第十三》,齋醮諸忌略有七條,即勿飲酒;勿食五辛; 勿與別人同坐;勿視死看生;勿嗔怒;勿悲哀;勿見血。此外,醮壇中人尤應忌食牛肉。 道教在舉行宗教活動時,不僅要有清靜的醮壇,而且道士本身也應保持清淨之身。在行儀式之前,道士通常要齋戒沐浴,潔淨身心。道士沐浴時忌俗人見浴。所以沐 浴須在密室中進行,而且忌用不潔之水。 道教祀神時常用香、花、燈、水、果五種祭品奉獻於神壇之上,稱為齋供。對於齋供中的五種供品,各有規定和禁忌。香是道士及信徒通感神靈之物。道士要上 香,信眾求神也要上香,上香時,持香者要手指乾淨,切忌“信手拈香,觸以腥穢”;現代供神之花,常以梅、蘭、菊、竹四季之花為上品,次為水仙、牡丹、蓮 花。敬神所用鮮花,首重清香芬芳,全無芳香者,或香味強烈、令人生厭者,忌用於敬神;醮壇所用之燈,須用一色芝麻油燃點,忌用六畜脂膏之油,否則會觸穢神 靈;道門稱奉獻齋壇之水為七寶漿。此水忌用生水及不潔之水;道教所用的供果必須是“時新果實,切宜精潔”,忌用石榴、甘蔗之類及穢泥之物。除此之外,食過 之物、冬瓜、蕃石榴、芭樂、李子、單碗菜也都不能用於祭神。 燒香敬神是道教的一種信仰行為。所謂敬香者不可不誠,其禁當然就不可不忌。道教燒香禁忌主要有:忌戊日燒香;忌雙香祀神,道教祭神一般多以三柱香為准;忌 用右手撚香,須左手持香,右手護香;忌以口齧香,也就是不能用嘴叼香;燒香忌回顧,要心神專一;忌用灶中火燃香。 道門內部具有濃郁的神聖氛圍和宗教色彩,衣有衣的要求,食有食的講究,都不能夠隨心所欲,我行我素。道教服飾禁忌內容很多,主要包括:忌穢褻法服;忌法 服不潔、形儀慢黷;忌衣服雜色;忌衣飾華美、與俗無別;忌法服借人等等。在飲食方面,道教養生之道的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就是飲食禁忌。道教特別強調對於酒、 肉及五辛之菜等的禁絕。現今,道教兩派之中,全真恪守古訓,苦心厲志,不立家室,禁絕葷辛;而正一則允許成家,除齋醮活動期間,一般不禁絕葷辛飲酒,但求 心淨而已。 參訪宮觀時也有一些禮儀應該注意。一是和道士“招呼”的禮儀。同道士打招呼,不能用佛教的“合十”禮儀,而要用“拱手”禮儀。拱手 就是兩手抱拳。二是見了道士不得問壽。即不得問道士的年齡。三是燒香的禮儀。各地道觀習俗不同。有的地區,可以在神壇前燃燭燒香和焚化紙制“元寶”等。有 的地區,只能在道觀指定的蠟臺、香爐和焚爐中燃燭、燒香、焚紙。有的地區,則只允許燒香祀神,而沒有燃燭等其他習俗。四是叩首的禮儀。重大的道教醮儀,主 祭道士都用中國傳統的三跪九叩儀。如果入門問禁,入鄉隨俗,可以在神壇前行鞠躬禮。 道教宮觀是道士生活、修道和舉行各種道教活動的重要場所, 無論道內道外,都要保持道觀的清靜、整潔和莊嚴,切忌有任何不合禁戒的言行。比如說,進入道觀,應當衣冠整齊,注重形儀,不可光身赤腳,也不可高聲喧嘩。 特別是全真道士茹素吃齋,入全真道觀決不能夾帶葷菜。正一道士平日可以吃葷,惟逢齋必須吃素,因此,在香期內入正一道觀,也不能帶放葷菜。

靈修道法分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靈修道法分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