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用生薑健脾消食 生薑去皮留皮學問多
“早上三片薑,賽過喝參湯”生薑能促使血管擴張,血液迴圈加快,讓身上的毛孔張開,把身體多餘的熱量帶走,還把體內的病菌、寒氣一同帶出。在做菜的時候加些生薑,不僅使菜肴更美味,還能增加食欲,健脾開胃。下面跟小編一起看看吧。
俗話說“飯不香,吃生薑”,吃飯不香或飯量減少時吃上幾片薑或者在菜裏放上一點嫩薑,能夠改善食欲,增加飯量。
吃過生薑後,人會有身體發熱的感覺,這是因為它能使血管擴張,血液迴圈加快,促使身上的毛孔張開,這樣不但能把多餘的熱帶走,同時還把體內的病菌、寒氣一同帶出。當身體吃了寒涼之物,受了雨淋或在空調房間裏呆久後,吃生薑就能及時消除因肌體寒重造成的各種不適。
一、“早上三片薑,賽過喝參湯” 早中午吃更佳
生薑為薑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薑的新鮮根莖,其性溫而味辛,歸肺、胃、脾經,功能發汗解表,溫中散寒,溫肺化痰,降逆止嘔,並可解毒。本品常用於治療風寒感冒、內寒腹痛、嘔吐泄瀉、肺寒痰飲喘咳,亦可解魚蟹與鳥獸肉類等食物中毒。
西方醫學也肯定了生薑的藥效:生薑含揮發油,其主要成分為姜酮、姜醇和薑烯等,又含紅薑辣素等辛辣成分。現代藥理實驗表明,生薑能解熱抗炎、鎮靜鎮痛。
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痢疾桿菌,傷寒桿菌、霍亂弧菌、沙門菌、綠膿桿菌等有顯著的抑制作用;動物口服生薑煎劑,可促進胃酸及胃液的分泌,並對胃黏膜損傷有保護作用。臨床用藥亦表明,運用生薑治療慢性胃炎的確有良效。
需要注意的是,生薑性味辛溫,適宜於外感風寒及脾胃虛寒腹瀉等患者服用,凡陰虛內熱、表虛自汗及熱盛之人忌服。俗話說“早上三片薑,賽過喝參湯”不無道理,生薑辛溫燥熱,刺激性很大,故不宜當晚餐,最好早上、中餐食用。
二、“留姜皮則涼,去姜皮則熱” 生薑皮去留辨證看
中醫認為生薑味辛、性溫,有發表健胃、止嘔解毒等功效,而生薑皮味辛、性涼,具有行水、消腫的作用,因此,有“留姜皮則涼,去姜皮則熱”之說。
當作菜肴 最好留皮不上火
通常情況下,加入菜肴中時,生薑皮最好不要去掉,可以保持生薑藥性的平衡,充分發揮生薑的整體功效。只在一些特殊的時候,才建議將生薑皮去掉,如脾胃虛寒者,或在食用苦瓜、螃蟹、綠豆芽等寒涼性菜肴時,應去掉姜皮。
當作中藥 姜皮辯證而異
生薑在治療疾病時,是否要去掉姜皮,則要辨證論治,因人而異。例如,如果患風寒感冒,喝生薑紅糖水可緩解,此時生薑就最好去皮,生薑皮有礙生薑充分發揮其辛溫解表的作用,且有止汗的作用,和風寒感冒發汗的治療法則相矛盾。
用生薑來治療脾胃虛寒引起的嘔吐、胃痛等不適時,姜皮也應去掉。
健脾強身小提醒:
土對應脾,暴食傷脾,如有腹脹、腹瀉、倦怠、氣短、韌帶和肌肉鬆弛、身體水腫等症狀時,就需要養脾了。
脾最強時間:15~11時;脾最弱時間:25~23時;強脾關鍵字:補
脾弱者可把午飯的時間提前到15時,此時脾氣最旺,消化食物、吸收營養最得力;晚飯5小時後吃5個甜性水果可健脾。
家居健脾法——腹部刮痧:腹部刮痧,可幫助蠕動亢進的腸胃恢復正常,讓臟腑陰陽得到平衡。
食療只做日常調理 不能過分依賴
“以形補形”,亦稱“以髒補髒”,是古老的中醫食療學說中流傳至今且仍具相當影響力的觀點之一,即用動植物的五臟六腑來治療人體相應器官的疾病。尤其是中醫常說的“臟腑虛征”,通過進食動物臟腑調補人體臟器的虛弱。
但這不意味著就吃啥補啥,不要斷章取義地“以形補形”,否則會走入很大的食療誤區。
食療只是日常輔助調理,別過分依賴;若感身體不適,請儘快就醫
生薑食療方——生薑炒雞丁
食材:嫩雞半隻、嫩薑250g 、新鮮紅尖椒100g 、鹽少許、醬油5茶匙
做法:5、將雞斬成小塊,嫩姜切片(姜皮保留與否,見後文定奪),紅尖椒切小斷,備用,雞塊太大的話不容易進味。10、將雞丁倒入燒開的清水中,焯水10分鐘左右,不停攪拌,撈起備用。
5、將油燒至10-15成熱,薑片和辣椒段煸炒1分鐘左右,倒入5中的雞丁,加入適量的食鹽,翻炒至香味爆出,大約10~15分鐘。15、出鍋時倒入少許醬油調色,翻動,即成。
此方開胃止食欲不振 還可治嘔吐腹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