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本格中所有圖文多數引用來自於網路,如果有侵權或違反著作權請即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目前分類:學修心得分享與探討 (4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靈修道法分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靈修道法分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靈修道法分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靈修道法分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靈獨覺法 當做工夫時,宜絕念忘機,靜心定神;提防動心起念,惟有一靈獨耀,而歸真返樸;此時便易入無為正定,山河大地。十方虛空,盡皆消殞,歸於寂滅。在一靈獨耀 境中,不可動心思量,才涉思維,便成剩法。故宜念起即覺之,心動卸止之。心本虛靈不昧,於修靜定工夫中,固須制其外馳;然不可入於昏沉寂滅;宜貫注全神, 集中一點,並保其一靈惺惺之境,妄心欲動時,即伏之不動,妄心已動時,即制之不動。要去欲起時,即攝令不起,妄念已起時,即予覺破,令不續起。故古謂: “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起是病,不續是藥。”念念覺破,便自可至無念矣。無念便無心,無心便近道,且亦登堂入室矣。當一心散亂,幻與雜念紛起,生滅 不停時,宜急用斬截法,截斷諸心,打殺萬緣。使心住心位,境住境位,心不外緣而內寂,境不內擾而外靜。及至一塵不染、一念不生時,則自虛靈不昧,澄澄自 知,雖寂寂而常惺惺,雖惺惺而常寂寂;一靈獨耀,神光曄煜,而得大自在力。 泯外守中法 儒門以“執中”為心法,並以中庸之道為天下後世倡。老子以“守中”為心法,丹道門庭修鏈更有“守中”與“守中黃”一訣法,心口相傳。佛家亦倡“中道”,主 捨空有二邊而行中道,最後雖主“中亦不立”,即中亦應舍,然仍以得證中道為修證要妙。故亦可以說,守中為三家共法。泯外守中之先,第一步須行“制外存中” 法,制外所以令外不入內,守中所以令內不緣外。泯外則不用強制防治外塵之干擾,而外境自泯,外泯則內景之中體自見。天地有天地之中,宇宙有宇宙之中,人心 有人心之中,理事有理事之中;得其中,固執而守之,守而勿失,便入道矣。丹道派則須配合八卦五行以“規其中”,複以中為玄牡之門,乃天地之根;故以“中 竅”為千古不傳之“聖竅”與“道竅”。 冥心守一法 仙經曰:“子欲長生,守一當明。”三家聖人教人,除以中為道體外,又複以一為道體。道本虛無。大而無外,小而無內;惟在此虛無中,有宇宙天地萬物,若無 “中”則上下左右,運行生息,俱無由立,亦無由維繫而至於不墜不滅。虛無不可窮不可見,以一見之。仙經謂“守一存真,乃能通神”者在此。老子曰:“道生 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萬物生於一,一生於道,故守一即可至於道。老子又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甯,穀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王侯得一以為 天下貞。”一者道之始生,而為萬物之母,故老子又有“守母”之訓,莊子有“我守其一、而處其和”之訓。守一為得一之階梯,乃入道之不二法門。冥心於一,合 氣於淡,則不二三,心不二三即定;行者於此,宜將牙關咬緊,死盡偷心,冥合於一,此為定心妙法。 系心守竅法 守中守一,為無形無相無位之道法,此守竅法,則為有形有相有位之道法。夫人心好動,易向外馳放,難得片刻安住;欲其冥極,殊不易言,於此時便可用系心守竅 法。系心守竅,亦即儒門之“收放心”工夫。當做工夫時,一覺此心已放,便應即予收回,系於竅中。初時,一住即放,一放即收;再收再放,再放再收;久久純 熟,自不馳放散亂,佛遺教經謂:“制心一處,無事莫辦。”心念一動,制令不起,微嫌有強勉意。佛家修止,有“系緣止,制心止,體真止”三止法,均所以息妄 想顛倒,歸於一切處無心、無念、無欲、無為,而以得解脫也。系心守竅,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均可守,初步則均以守下丹田為通則。惟亦有初下手即教令守眉 間,泥丸者,此亦名守黃庭法。亦有教守鼻柱、絛宮、氣海、海底、命門者,尤以教守玄關法為最神秘。道家守竅法,均有口訣,有工程,有火侯,有符度,有證 驗,有境界;惟此則過來人自知,不足以為外人道也。 虛心實腹法 老子曰:“虛其心,實其腹。”壺子謂“心不虛則神死,腹不實則命危。”心不虛極,則不能空靈,亦不能清明在躬。心無一物則物泯,心無一念則念泯,心無一理 則理泯,心無一事則事泯;如此則自一塵不染,萬境諸寂,心法雙泯,能所兩忘:而入於無何有之鄉矣!無論用空心空境法、存心存境法,或存心空境法、存境空心 法,總以求此心之能虛極靜 篤,空靈神明為要妙。至於“腹”字,乃指丹田,五行之土,為人之命寶。道家秘傳有“積氣實腹法”,有“聚氣實腹法”,腹實即所謂“丹田有寶”也。丹田有寶 後,尚有“采藥”“過關”“服食”“溫養“沐浴”“還丹”“神化”諸法,法各有訣。實腹者“坤”腹,虛心者“離”心;故有“實陰服食”與“取坎填離”之 方;此亦為交合心腎、變換陰陽之訣法。故曰:心處神來合,腹實命不枯。 心息相依法 即做功夫時,心不易制服,亦不易系住,欲其息諸亂想雜念,入於靜定境中,了不可得。於是而可采行此一工法,使心相依於息。相守於息。息行心行,息住心住, 息運心運,息止心息。心息相合,則心息一體。玄門有住息法,止息法,住心法,止心法;乃呼吸控制、氣脈控制、心理控制、精神控制之要道。迄乎萬境皆寂,一 念不生,人法兩空,能所雙泯時,使得見性入道,且自有“一陽來複後,天地盡皆春”之境界。此法初入手時,可與“凡息”相依,進乎中乘,可與“胎息”相依, 迄乎上乘,可與“真息”相依。真息乃先天息法,似有息而實無息,似無息而實有息,並使此息與天地之息合,而人心亦自與天地之心合矣。行此法切不可用心去 依,而以“似在相依似不依,似不依時又似依”為訣竅。修行人,開始亦可由通行之“數息法”與“聽息法”入門,久久純熟,再求次第深入。 凝神寂照法 凝神寂照法 則非在凝“凡神”,而在凝“元神”。凡神與元神之分,過來人皆可頓悟。寂照法初步可自寂照“凡竅”入手,久久不搖不動,即可產生元陽,激發真氣。再上一 乘,則可凝元神而寂照“玄元竅”(亦有以玄元竅為“玄關”者),此易入大定而生起“真火”,亦稱“神火”。(真火與凡火有別。丹家煉藥。多誤認凡火為用, 大誤。)此火能起死人而肉 白骨;有回天之功。惟不知“止火”之訣者,則易走火入魔,甚至火熾焚身,使人喪身失命,故修行人,又須懂得“防危杜險”之法。古者,聖人虛其心而實其照, 凝其神而寂其照;並以此為得靜定之要法。靜極則生意盎然,定極則別有天地;此不可思議境界,與佛家之寂滅境界,大有逕庭。禪宗修四禪八定九次第定,可由之 而胡心見性;惟與丹道門庭之定法有別,道門此法之訣要,主在“凝神所以內定其心,寂照所以內回其機。” 迴光返照法 回光法乃做功夫時,宜收拾精神,依照太乙金華宗旨所示:“於萬緣放下之時,惟用梵天∴字,以字中點存眉心,以左點存左目,右點存右目,則人兩目神光,自得 會眉心。眉心即天目,乃為三光會歸出入之總戶。”(按∴字即梵天伊字,謂日月天罡在人身。總戶為丹書所謂日月合壁處。)收拾精神,乃所以使周身之精氣神聚 於一處;回光乃所以使天地陰陽之氣無不凝,而日月天罡之光無不合。故經曰:“專一回光,便是無上妙諦。回光既久,此光凝結,即成自然法身。”“光已凝結成 法身,漸漸靈通欲動矣,此千古不傳之秘也。”天地萬物莫不有光,人身亦有光;心有心靈光,性有性靈光,腦有腦神光人佛家稱頭光),五官百孩,莫不有能,莫 不有神,亦莫不有光;得其神則生,失其神則死;其於光也亦然。回光即所以外回宇宙之光,內回心性之光,外回自然所發之光,內回形體所潛之光,會於眉心,而 住於泥丸;使內外之光,合而為一圓光。同時,並行返觀之法。返覯之法,乃所以用觀以養其神光也。天玄子謂:“玄門有“三回光法”“五返觀法”,向極秘惜不 傳。 息心止念法 人之心無時不動,動則散亂,而萬念紛飛,幻想交織,無時或靜。動一分妄念,則損一分真氣;多一分清靜。即添一分元陽。欲得其本心,全其真陽,則須寂其心, 死其心,使一心不動,萬念俱止,心寂則念自止,念止則心自寂。心靜為心,動則為念;念者,人。二心也。一心即正,正者,止於一也;二心即魔,魔者,其鬼如 麻似粟也。人之所最難降服者,即此魔心用事。即心為聖,即心為魔;即心是佛,即心是賊。經謂“心為賊王”,擒賊先擒王,修道先降魔:故丹書首重降心一訣, 而佛祖亦以“加何降服其心”為教。禪宗“牧牛”之說,道家“牧馬”之說,旨均在降服其心,便能自息而止於靜也。故曰:“心中無一物,乾坤自在閑。” 存想穀神法 道家用功心地,有“存想”一法。存想與觀不同,猶回光與回機之有別。心不可動,亦不可失;妄心不可有,照心不可無。欲心不可有,定心不可無。存想即所以存 其本心也,恐人之放其本心而失之,或泯其本心而失之也。孟子曰:“無失其赤子之心。”亦即說:本心不可失也。存想之法多端,其大要有“九存想法”,最上乘 之訣,即為存想穀神法。此亦稱存想黃庭法,存想泥九法,存想崑侖法。其位在頭腦九宮中之中央一宮,中虛而靈明,為元神所居之地;谷虛而其應無窮,能神而其 用不竭;存想於斯,可大開慧悟,並能神化無極,而有意想不到之妙用。庾信詩謂“虛無養谷神”,高義方清誡謂:“智慮赫赫盡,穀神綿綿存。”其言得之,蓋此 實乃以神養神法,而存想實亦即存神法也。 息妄全真法 道家修道,重真心為用。真心在妄即凡夫,妄心歸真即聖地。真心者,即人之本來心,亦即道心、天心;妄心則為凡心、物心,以及虞廷十六字心法中之人心。動心 即妄,不動心即真。息其動心使複歸於寂然不動,即得全其真心。人心本靜,感於物而動,今如泯物泯境,滅其惑因,則自仍寂然無動於中,而複其本體矣。大易 曰:“洗心退藏於密。”即此意也。洗鏈其妄麈,退藏於密地;使外不入內,內不緣外,外境寂然,內心澄然;此外息其境之斬截法,亦即“杜外全中”法也。泯物 泯境之不足,則可用泯心止念法,以內息其心。息心不用,便同無心;無心起用,用亦無心;即無即用,即用即無;斯即真心用事矣。此正永嘉所謂:“洽洽用心 時,洽洽無心用,無心洽洽用,常用洽洽無”之境地。或則泯外存內;萬境寂然,一心澄然。或則泯記憶體外;萬境森然,一心寂然。或則用外雙泯;心境兩寂,而 全同本體。或則內外雙存;萬象森羅,而對境無心。或則內外一體;即內即外,即外即內。或則心物一如;即心即物,即物即心。雖日臨萬物,而若無一物然,以本 來無一物也。雖日理萬機,而若無一幾然,以本來無一事也。加此則自頓徹真心,而超性地,與道全真矣。故曰:有心皆可用,無用不成心。無心自無用,無用亦無 心。今以無用用,便以無心心。無用用中藏大用,無心心處見天心。 返還先天法 道家修鏈,最重先天,而忌後天用事。此即是說:道家修鏈,重末形而不重已形,重未然而不重已然;重無象之象,無相之相,無物之物,無體之體。修重逆修逆 用,訣重返本還元;鼎重先天爐鼎,卦重畫前一封。觀重觀喜怒哀樂未發前是何氣象?重父母末生前是何面目?與乎觀天地未分、鴻蒙末判時是何境界,同時,做工 夫時之最上一乘訣法,天玄子謂:“調息須調真息息(先天元息),鏈神須鏈不神神(先天元神);鏈氣須鏈玄元氣(先天元氣,亦有重先天祖氣者)。鏈精須鏈未 然精(先天元精),鏈性最重無性性(先天真性),鏈心首在複天心(先天真心)。”天玄子又謂:“順則為人逆則僊,返還最易到先天。能脫形骸力為道,不養聖 胎亦是僊。”蓋一從事鏈養聖胎,即屬有為法,有為法為後天法;無為法力為先天法。在丹道派之“先天道”中,概以清靜無為為主“以無修無鏈為功,以無生無滅 為道,以無證無得為得。複以其重先天,故易不失其赤子之心,易保其嬰兒之態,易養其天趣,存其天機,而保其天真!一切與父母未生前之本來面目無以異。無識 無知,無憂無樂。且又無戒而自戒,無定而自定,無慧而自慧,無悟而自悟。本來如是,故爾如是;本自具有,不少欠缺;不加些子,當體即得;得無所得,一得永 得。故曰:“返還在垢複,抽添重坎離;能鑿鴻蒙竅,使與羲皇齊。”

靈修道法分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神農經》曰:食谷者智慧聰明,食石者肥澤不老(謂煉五石也),食芝者延年不死,食元氣者地不能埋,天不能殺。是故食藥者,與天地相弊,日月並列。 《老君道經》曰:穀神不死(河上公曰:穀,養也,能養神不死。神為五臟之神,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腎藏精,脾藏志。五藏盡傷,則五神去矣),是謂玄牝 (言不死之道,在於玄牝。玄,天也,天于人為鼻;牝、地也,地于人為口。天食人以五氣,從鼻入,藏於心。五氣清,為精神、聰明、音聲、五性。其鬼曰魂,魂 者,雄也。出入人鼻,與天通,故鼻為玄也。地食人以五味,從口入,藏於胃。五味濁,為形骸、骨肉、血脈、六情。其鬼曰魄,魄者,雌也。出入於口,與地通, 故口與地通,故口為牝也)。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根,元也。言鼻口之門,乃是天地之元氣所從往來也)。綿綿若存(鼻口呼吸喘息,當綿綿微妙,若可存,複 若無有也),用之不勤(用氣當寬舒,不當急疾勤勞)。 《老君德經》曰:出生(謂情欲出於五內,魂定魄靜故生也)入死(謂情欲入於胸臆,精散神惑故死也),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言生死之類各十有三,謂 九竅四關也。其生也,目不妄視,耳不妄聽,鼻不妄嗅,口不妄言,手不妄持,足不妄行,精不妄施。其死也,反是),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人欲求生,動 作反之,十三之死地也)。夫何故?以其求生之厚(所以動之死地者,以其求生活之太厚也。遠道反天,妄行失紀)。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 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焉(以其不犯上十三之死地也)。 《莊子·養生篇》曰:吾生也有涯(向秀曰:生之所稟,各有涯也),而智也無涯嵇(康曰:夫不慮而欲,性之動也;識而發感,智之用也。性動者,遇物而當足, 則無餘智;從感而求,倦而不已。故世之所患,常在於智用,不在性動也)。以有涯隨無涯,殆已(郭象曰:以有根之性,尋無窮之智,安得而不困哉。已而為智 者,殆而已矣向秀曰:已困於矣,又為以攻之者,又殆矣)。 《莊子》曰:達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為(向秀曰:生之所無以為者,性表之事也。張湛曰:生理自全,為分外所為,此是以有涯隨無涯也);達命之情者,不 務智之所無奈何(向秀曰:命盡而死者是。張湛曰:秉生順之理,窮所稟之分,豈智所奈何)。 《列子》曰:少不勤行,莊不競時,長而安貧,老而寡欲,閒心勞形,養生之方也。   《列子》曰:一體之盈虛消息,皆通于天地,應于萬類(張湛曰:人與陰陽通氣)。和之於始,和之於終,靜神滅想,生之道也(始終和則神志不散)。   《老君妙真經》曰: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故養生者,慎勿失道;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與生相守,生與道相保。

靈修道法分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十二時辰養生法   古代將一晝夜分為十二時辰,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一時辰相當於現代的兩個小時。子時23~1點,丑時1~3點,寅 時3~5點,卯時5~7點,辰時7~9點,巳時9~11點,午時11~13點,未時13~15點,申時15~17點,酉時17~19點,戌時19~21 點,亥時21~23點。 1、卯時(上午5~7點):晨光初放即披衣起床,叩齒300次,轉動兩肩,活動筋骨;將兩手搓熱,擦鼻兩旁,熨摩兩目6、7遍;揉搓兩耳5、6遍;再以兩 手抱後腦,手心掩耳,用食指放中指上,以中指叩擊頭枕部各24次,這叫“鳴天鼓”。然後去室外導引。   2、辰時(上午7~9點):導引結束後飲白開水或茶一杯;用手代梳,梳發百餘遍,以醒腦明目,防止脫髮;然後洗臉、漱口、刷牙;入廁排便。早餐宜吃飽 吃好。飯後徐徐行走百步,邊走邊按摩腹部,以助脾健運。   3、巳時(上午9~11點):或讀書,或理家,或種菜,或養花。疲倦時即靜坐養神,或叩齒咽津(唾液)。老年人氣弱,不宜高聲與人長談。因說話耗氣, 宜“寡言語以養氣”。   4、午時(11~1點):午餐,只宜吃六七分飽。食後用茶葉水漱口,可去油膩,但剛飯後不宜飲茶。靜坐或午休。   5、未時(午後1~3點):或午睡,或練氣功,或邀友弈棋。   6、申時(午後3~5點):或讀書,或寫作,或練字作畫,或撫琴吟詩,或流覽報刊,或去田間小勞。   7、酉時(午後5~7點):練一段導引;晚餐宜清淡、宜少吃,可飲酒一小杯。晚飯後可在庭院散步、觀落霞、聽鳥鳴。   8、戌時(晚7~9點):睡前漱口刷牙;用熱水洗腳,以引血下行,防止老人上實下虛,上重下輕,坐床上練靜功,然後安眠。睡時宜“臥如弓”,向右側, 以防壓迫心臟,以利膽汁排泄。   9~10、亥、子時(晚9至次日淩晨1點):“睡不厭蹴,覺不厭舒”,即睡時宜屈膝臥,醒時則伸腳舒體,變換姿勢,流通氣血。環境宜靜,安睡寧神以養 元氣。   11~12、丑、寅時(淩晨1~5點):此時宜吐故納新行周天之氣

靈修道法分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引用自:

靈修道法分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靈修道法分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老君曰

靈修道法分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靈修道法分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un 11 Mon 2012 20:15
  • 求道


靈修道法分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靈修道法分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靈修道法分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靈修道法分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靈修道法分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靈修道法分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靈修道法分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點左下角Play進入人間仙境

 

 

靈修道法分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轉貼分享佳文 

靈修道法分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